超越网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阅读答案

2019-08-07 16:02超越网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它只有在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耗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环境资源保护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境地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来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要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第二,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第三,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第四,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以熊彼特和刘思华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的观点。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方面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有着重要区别。


1、A. B.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力承担”,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的结论。C.原文是“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而非“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D.“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有误,原文是“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2、A.原文第一段中提及熊彼得和刘思华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3、D.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意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有着本质区别”,而非“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重要区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