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 椒
王了一
①辣椒作为食品,不知起于何时。只听说孔子不撤姜食,却不曾说他吃辣椒。楚辞中“椒”字最多,屈原又是湖南人,若说他吃辣椒,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依考据家的说法,《诗经》所谓“椒聊之实”,《离骚》所谓“申椒”“椒醑”“椒浆”,《荆楚岁时记》所谓“椒酒”,都只是花椒,不是辣椒。由此看来,中国吃辣椒的习惯并不是自古而然的。
②可惜得很,咱们不知道发现辣椒的故事。神农尝百草的时候一定没有遇见它;否则他不会放过了这种佐食的珍品,以致孔夫子只好吃姜。不过,批驳我的人也可以说:神农尝百草为的是觅药治病,并不想要发现好吃的东西。他很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辣椒既然不苦,他自然不收它了。
③辣椒的功用,据说是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我不懂药性,但我猜想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输给胡椒。凡物有幸有不幸,胡椒和辣椒亦复如是。从前有些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知道胡椒是好东西,就视为秘种,在南洋偷种着,把它磨成粉末,带到欧洲卖大价钱。至今法国还有一句俗语,形容物价太高就说“像胡椒一样贵”!后来到了十八世纪有个法国人名叫丕耶尔浦华佛尔的,他想法子得到了些胡椒种子,才把它公开了。现在西餐席上,胡椒瓶和盐瓶并列,西洋人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至于辣椒呢,在西洋的菜场上虽偶然可以买到,但是欧洲人是不喜欢吃的。他们看见中国人吃还摇头呢!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研究药性的科学家细心研究辣椒的功用,如果它真能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就不妨把它郑重地介绍给西洋人。咱们也不希望留秘种,也不希望把大量的辣椒粉作为主要出产品,运到欧洲去卖大价钱;不过,至少得让西洋人知道中国人会吃好东西!
④但是,在未向西洋人宣传以前,川滇黔湘的人应先向江浙闽粤及华北的人去宣传。川滇人把辣椒称为“辣子”,有亲之之意;江浙人叫它做“辣货”,则有远之之意。至于闽粤各地,更有些地方完全不懂辣椒的好处的。只要西南的人肯努力宣传,“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辣椒将成为中国的好友。
⑤在乡间住了一年多,更懂得辣椒的宝贵。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人类是需要刺激的。大都市的人们从电影院和跳舞场中找刺激;乡下人没有这些。除了旱烟和烧酒之外,就只有椒辣能给他们以刺激了。辛苦了一天之后,“持椒把酒”,那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气,竟和骚人墨客的“持螯把酒”差不多。
⑥辣椒之动人,在激,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只凭这一点说,它已经具有“刚者”之强。湖南人之喜欢革命,有人归功于辣椒。依这种说法,现在西南各省支持抗战,不屈服,不妥协,自然更是受了辣椒的刚者之德的感召了。向来不喜欢辣椒的我,在辣椒之乡住了几年,颇有同化的倾向。近来新染胃病,更想一试良药。再者,最廉价的香烟每盒的价钱已经超过我每日的收入之半数,我在戒烟之后,很想找出一种最便宜而又最富于刺激性的替代品。因此,我现在已经下决心了和椒兄订交了。
一九四二年冬
(选自《龙虫并雕斋琐语》,有删节)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辣椒之用?请简要概括。
(2)本文以“辣椒”为题,却花很多笔墨写花椒、胡椒,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16. 医药;饮食;“刺激”精神。
17. 与花椒有历史记载相比,表达了对吃辣椒不知起于何时的遗憾之情,突出了辣椒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以西洋人对胡椒的酷爱和对辣椒的冷淡对比,突出辣椒“助消化,除胃病”的功用;通过历史掌故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
18. 推测辣椒的由来,介绍辣椒的功用,抒发对辣椒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赋予辣椒“刚者”之意义,激励全国人民革命、抗战的斗志和精神;叙写穷人喜食辣椒、我以辣椒替代香烟,揭示当时贫富悬殊、物价飞涨的社会弊病。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辣椒之用?请简要概括。回答本题可通过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来判定答题区间,然后通过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句子来分析,最后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即可。如“辣椒作为食品,不知起于何时”“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这是从饮食方面概括的;“辣椒的功用,据说是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我不懂药性,但我猜想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输给胡椒” 这是从医药方面概括的;“在乡间住了一年多,更懂得辣椒的宝贵。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人类是需要刺激的。……乡下人没有这些。除了旱烟和烧酒之外,就只有椒辣能给他们以刺激了。辛苦了一天之后,‘持椒把酒’,那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气,竟和骚人墨客的‘持螯把酒’差不多。”这是从刺激”精神方面概括的。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文以“辣椒”为题,却花很多笔墨写花椒、胡椒,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这是对文章结构安排的考查,回答本题可从“花椒、胡椒”与“辣椒”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关于“花椒”的描写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段重点想追溯吃辣椒的起源时间,但文中所写的历史记载的内容却和“花椒”有关,文中说“……都只是花椒,不是辣椒。由此看来,中国吃辣椒的习惯并不是自古而然的”,可见作者是把辣椒与花椒的历史记载相比,表达了对吃辣椒不知起于何时的遗憾之情,也突出了辣椒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关于“胡椒”的描写在文章的第三段,这段开头就说“辣椒的功用,据说是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我不懂药性,但我猜想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输给胡椒”,后文又说“凡物有幸有不幸,胡椒和辣椒亦复如是。现在西餐席上,胡椒瓶和盐瓶并列,西洋人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至于辣椒呢,在西洋的菜场上虽偶然可以买到,但是欧洲人是不喜欢吃的”“ 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研究药性的科学家细心研究辣椒的功用,如果它真能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就不妨把它郑重地介绍给西洋人”可见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西洋人对胡椒的酷爱和对辣椒的冷淡对比,突出辣椒“助消化,除胃病”的功用。还可从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等角度分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本题要求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的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本文题目是“辣椒”,文章的内容也是围绕辣椒展开的:推测了辣椒的由来,介绍辣椒的功用,在文章的额结尾更直接说“向来不喜欢辣椒的我,在辣椒之乡住了几年,颇有同化的倾向。……因此,我现在已经下决心了和椒兄订交了”,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辣椒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乡间住了一年多,更懂得辣椒的宝贵。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人类是需要刺激的。大都市的人们从电影院和跳舞场中找刺激;乡下人没有这些。除了旱烟和烧酒之外,就只有椒辣能给他们以刺激了”这些语句通过城里和乡下人不同的寻找刺激的方式对比,揭示当时贫富悬殊、物价飞涨的社会弊病。“辣椒之动人,在激,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只凭这一点说,它已经具有“刚者”之强。湖南人之喜欢革命,有人归功于辣椒。依这种说法,现在西南各省支持抗战,不屈服,不妥协,自然更是受了辣椒的刚者之德的感召了”这些语句赋予辣椒“刚者”之意义,突出了辣椒有激励全国人民革命、抗战的斗志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