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孝道
朱大可
①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滑坡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② 但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目前的种种亲情表演不过是这种“秀孝传统”的变种而已。在所“亲情经济”的浪潮中,母亲节被强大的市场之手弄成了鲜花节或蛋糕节,面临着被庸俗化的厄运。美式文化的渐染,又让很多年轻人怀着崇拜心理,模仿西式传统,把示爱当作时髦,把表演当作品位。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而仅仅重申长辈对晚辈的微观权力。它拒绝家庭成员的人际平等,无视晚辈的人格尊严,进而摧毁主体的独立建构,由此导致服从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壮成长。
④如何阐释“孝”的含义,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儿女跟父母的关系,首先应当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任何一种下跪和磕头的行径,只能把“孝”引向“顺”,也即表达谦卑和顺服的语义。这种所谓孝道,背离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本主义价值基线,跟爱没有任何本质性关联。
⑤母亲节源于希腊,人们借此向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意;现代母亲节则源于一名叫做安娜·贾维斯的美国女士,她力主设立纪念日来劝慰那些在战争中丧子的母亲,同时创立母亲节来表彰全球母亲的伟大成就。全世界的儿女都知道,我们应在这一特殊的节日里重申母爱的伟大,对母亲报以更为炽热恒久的情感:学会倾听她们的教诲,尊重她们的抉择,跟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学会在她们老去之后,照料其衰弱的身体和安慰其孤寂的灵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下跪和磕头来表演各类滑稽的“孝行”。母亲珍爱并引为 自豪的,不是那些磕头虫和软脚蟹,而是有尊严地站着的孩子。
(有删改)
16. 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7. 文章第②段中“变种”的表现有几类?请概括。
18.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真正的“孝”应当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
16. (6分)①首先指出旧风俗卷土重来的现象;②接着揭示传统孝道的实质;③最后提出“孝”的正确做法。(每点2分)
17. (6分)①孝道被市场庸俗化;②孝道被西式化。(每点3分)
18. (6分)①注重实绩;②承载真正的爱与亲情;③要建立在家庭成员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④报以炽热恒久的情感。(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此类题目可以从全文出,也可以从局部出。答题的模式相似:首先用……引出论题或论点,然后论证论点,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文本第一段用一则公益广告引出“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这一现象,第二、三两段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第四、五两段提出正确的做法,“学会倾听她们的教诲,尊重她们的抉择,跟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学会在她们老去之后,照料其衰弱的身体和安慰其孤寂的灵魂”。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很明确,“第②段中‘变种’的表现”。第二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提出“变种”这一问题,第二句和第三句列举表现。第三句中说“又让很多年轻人怀着崇拜心理”,一个“又”字提示还有一点应在前面一句,由此可以筛选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从全文”,所以不能光关注某一部分。第二节说“但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从作者的评价中可以知道第一点是“要注重实绩”;第三节说“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可以得出第二点是“承载真正的爱与亲情”;第四节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应当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第四节列举种种做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对母亲报以更为炽热恒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