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中国古代司法的疑罪从无、从轻阅读答案-李竞恒

2019-07-18 21:28超越网

中国古代司法的疑罪从无、从轻
李竞恒
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赦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从夏代的司法精神中,便强调与其造成冤案,宁可达不到执法效果,即宁纵毋枉。周人的《尚书·吕刑》中,尤其强调司法的审慎:“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司法中的疑罪,采取赦免从无原则。汉代孔安国的注解认为,刑狱有疑点的,应该改为较轻的处罚,小惩罚有疑点的,应该完全赦免。按照孔安国的解释,这一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
秦朝的司法思想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底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两件事。一次是有人在东郡的陨石上刻诅咒秦始皇的文字,秦始皇便“尽取石旁居人诛之”,陨石旁边所有的居民都被进行了有罪推定,所以杀无赦。类似的例子,秦始皇在梁山宫怀疑身边的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丞相李斯,于是便将“时在旁者”全部杀掉。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秦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无解词,笞讯某”,即一边刑讯逼供,一边要嫌疑人自证清白。这种有罪推定的司法,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如张家山出土竹简《奏谳书》中,就记载了一个秦代冤案,一个叫“讲”的人,被怀疑偷牛,在严刑鞭打下最终屈打成招,惨遭冤狱,全家遭殃。正是秦朝的这种严酷司法,最终导致“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路上遇到一半的人都被判定犯罪,漫山遍野都是逃跑的亡命者。
汉儒继承了先秦主流的司法思想,反对秦朝法律文化。《礼记·王制》:“疑狱,汜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即有疑点的案子要拿出来众人讨论,如果大家都认为存疑,便作赦免处理。汉代儒书《孔子家语·刑政》也有:“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者赦之”,主张疑罪从无。汉儒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主张:“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即疑罪从无是仁政的司法要求。汉儒刘向在《新序·杂事第四》中曾经记载一个寓言,据说魏国有疑罪,一半的司法人员主张应该做有罪推定,魏王便请教大商人陶朱公。经陶朱公启发,魏王意识到应该“狱疑则从去”,于是“梁(魏)国大悦”,确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因而获得民众的拥护。
这些汉儒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对汉代的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影响。《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宣帝时廷尉于定国,学习儒家《春秋》,接受了儒的价值观,所以“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这位司法官员虽然没有实践疑罪从无,但却践行疑罪从轻,比起秦法的有罪推定传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改善。
相比于秦朝的有罪推定,儒学的疑罪从轻、疑罪从无思想都是更合理的。当然,从轻和从无二者之间又有高下之分。明代人梅鹫在《尚书考异》中就指出,“罪疑惟轻,贤人以下。忠厚之事,圣人似不止此”,意思是罪疑从轻原则,只是一般儒者就能主张的水平,而疑罪从无,才是真正圣人的司法思想。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9.2.28)
7.对关于“先秦司法精神”的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子路》中的“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中的“赦过与辜”及《周礼·秋官司寇·司刺》对“幼弱、老耄与蠢愚”的赦免主张,均是对传统司法制度的主流重视审慎的证明。
B.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所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内容可以推测,最迟在夏代,中国司法制度,就包涵“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的精神,也就是宁纵毋枉。
C. 周人的《尚书·吕刑》中有“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的说法,这表明当时非常重视司法的审慎,对司法中的疑罪,采取赦免从无原则。
D.汉代孔安国认为,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原则。根据《尚书·吕刑》的记载,当时对惩罚有疑点的,会改为较轻的处罚,而对刑狱有疑点的,会完全赦免。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人在东郡的陨石上刻了诅咒秦始皇的文字,秦始皇便将陨石旁边所有的居民都杀害了,这是秦朝的司法制度中有罪推定的典型案例。
B.《奏谳书》中记载了一个叫“讲”的人,被怀疑偷牛,最终屈打成招,惨遭冤狱。秦朝的这种严酷司法,最终导致社会动乱,路上一半的人都被判定犯罪,漫山遍野都是为非作歹的强盗。
C.汉儒继承了先秦主流的司法思想。汉代儒书《孔子家语·刑政》与先秦的《礼记·王制》都主张疑罪从无,都认为有疑点的案子要拿出来众人讨论,如果大家都认为存疑,便作赦免处理。
D.汉儒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对汉代的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影响。《汉书·于定国传》记载廷尉于定国,学习儒家《春秋》,接受了儒的价值观,他践行疑罪从轻,比起秦法的有罪推定传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改善。
9.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认为儒家的疑罪从轻、疑罪从无的思想比秦朝的有罪推定更加合理?(4分)

参考答案
7.D 【解析】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孔安国认为《尚书·吕刑》的记载,当时对刑狱有疑点的,会改为较轻的处罚,而对惩罚有疑点的,会完全赦免。
8.B【解析】对“群盗满山”理解有误,根据后文“盗”指的是逃跑的亡命者。
9.①疑罪从无是仁政的司法要求
②有罪推定的司法,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
③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能获得民众的拥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