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一封没有地址的来信》阅读答案与解析

2019-10-18 19:12超越网

一封没有地址的来信
这里是中部山区的一座村庄,山是大山,村是穷村。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于蒋晓梅来说,喜悦和愁苦几乎同时挂在她那弯弯的眉梢上。
虽然对于蒋瘸子家的丫头考上大学早有预料,但这一天真的来了,那些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还是异常兴奋,他们把蒋瘸子家那又矮又黑的小屋挤得水泄不通,但立即,哀叹声也塞满了屋子。这高昂的学费,对于这个贫困户家庭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人们至今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蒋瘸子一个人死撑硬顶愣是要女儿读书,还非得送进大学不可,在这个穷山村里,不要说一个丫头,就是男孩,也没几个读完初中的,人们都说蒋瘸子中了邪了……
送走了乡亲,蒋晓梅对父亲说:“爹,我们老师说,现在大学有绿色通道,先入学,学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啥的慢慢解决……”
蒋瘸子猛吸一口土烟,点点头,没吭声。
“爹,我今天……可不可以问你,你到底为啥这样苦巴巴地供我念书?”蒋晓梅怯生生地小声问父亲,因为以前她只要一问这个,父亲就瞪眼,甚至还打过她。
这次蒋瘸子没有瞪眼,更没有打骂女儿,而是转身从床下拖出一个破旧的木箱子,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裹的布袋子,解开布袋子,里面是一张发黄的纸条。蒋晓梅接过纸条,发现上面有几行字。
“丫头,你念给我听听。”蒋瘸子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
蒋晓梅仔细辨认着有些模糊的字迹,念道:“缺衣少食只是一时的贫穷,没有文化,将永远难以摆脱贫困,希望穿上这件衣服的小朋友一定要读书,好好读书直到上大学,如果今后孩子上学有困难,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全力帮助你!绝不食言!联系地址:海光市文昌路建德巷九号,电话: 13857128……”蒋晓梅念完一头雾水,问“爹,这是哪儿来的?”
蒋瘸子说:“丫头,还记得十年前,咱们这里遭过雪灾吗?全国各地给咱捐钱捐物……那天,我去乡里领救灾衣物,看见那件小孩穿的红色羽绒服,就给你领回来了,这张纸条统是在那件羽绒服的口袋里找到的,我问村里会计写的啥,他当时念给我听,我……不知道为啥,当时就觉得这城里的好心人说得在理,就……”
蒋晓梅问:“你联系过人家?”
蒋瘸子摇头:“以前从来没有!"
蒋晓梅心头一颤:“爹,那……你留着这个啥意思?”
“我留着它,是在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偷偷拿出来看看,虽然你爹一个字不认识,但这上面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停了停,蒋瘸子说,“但是,今天在镇上,我打了那个电话……”
“爹,你想问人家要钱?”
“不,我是想告诉好心人,我女儿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女孩那样早早地就嫁人了,我女儿考上大学了!我要谢他……”
蒋晓梅问:“人家怎么说?”
蒋瘸子摇摇头:“电话打不通,说是空号……我想,可能是人家换号码了,但是不还有地址吗?你给人家写封信啊,告诉他,没有十年前的那张纸条,就没有你的今天……”
当胡美娟打开那封由原住地街道辗转而来的信,惊愕不已,她把那张复印的纸条给老伴儿看,老伴儿也惊愕地说:“老婆子,真没想到啊!人家不仅把咱写的纸条保留到现在,还真的兑现我们的期望,人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肯定需要帮助啊!”可是老两口反复看信,里面除了说些感谢的话,没有半个字提到钱或者帮助,更为奇怪的是,寄信地址栏写着 “地址内详",可是里面却没有留下地址,信的末尾落款是: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山里女孩。
胡美娟说:“老头子,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伴儿说:“还不明白吗?人家十年后才跟咱联系,并且不提资助的事,不留地址,就是告诉咱,他们接受了我们的嘱托, 并且兑现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多么自尊倔强的女孩儿啊!”
“我刚才上网查了一下,当年发生雪灾的地区,至今还是国家精准扶贫的特困区,你想想,把一个女孩一步步送进重点大学,该付出多少艰辛!”胡美娟越说越激动,“老头子,我们立即动身,去找那个家,也兑现我们十年前的许诺。”
“对,就算她不告诉我们地址,也不说是哪所大学;就算找不到那个穿羽绒服的孩子,就算找不到保留这张纸条的家庭,我们也要去兑现承诺,因为,那里还有许多渴望帮助的孩子和家庭……”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蒋瘸子保留这张羽绒服中的纸条,因为他觉得纸条中的话在理并以此激励自己,他想铭记好心人的善意,而不是因为他想以后若遇到困难好联系对方。
B. 蒋瘸子让女儿将纸条念给自己听,他则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蒋瘸子因为自己没文化、不识字而产生的自卑感。
C. 小说虽然没有任何具体的时间,但是时代气息浓郁,上大学的“绿色通道”、贫困村的“精准扶贫”等,都反映出深广的社会意义。
D. 小说刻画了一位明理感恩的蒋瘸子形象。他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大道理,却能明白好心人的善意,在女儿考上大学后,还想着打出那个电话,回报好心人。
8. 小说的叙事谋篇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文中胡美娟夫妻的施恩和蒋瘸子父女的受恩都让我们感动和敬佩。在“精准扶贫”卓有成效的当下,请结合小说内容从施助者和受助者两个角度,谈读你对“帮助”的看法。


7. B 
8. ①小说由两个场景组合,两个场景有机融合,互为补充。②小说主要由对话展开情节。③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人物形象。④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9. 施助者角度:①对于贫困者的帮助,物质帮助很重要。面对十年前的雪灾,物质资助很重要。②从精神上帮助,扶贫先扶志。帮助不仅需要物质帮助,也需要精神帮助。胡美娟夫妻在羽绒服中放的纸条,成为了支撑蒋瘸子的精神动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蒋晓梅的命运。③帮助不是一时兴起,需要真诚的心。胡美娟夫妻放在羽绒服中的纸条是真心期望被帮助者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④帮助是不求回报的。胡美娟夫妻决定前往那个贫困村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不图回报。⑤言行一致,兑现诺言。胡美娟夫妻在得知自己无意中的资助帮助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后,坚持兑现自己的诺言,继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受助者角度:①有自尊。蒋瘸子虽然生活贫困,但不从物质上祈求他人的帮助,体现了他的自尊。②懂得感恩。当女儿考上大学后,以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帮助自己的人的感恩之情。③顽强地生活,努力改变命运。蒋瘸子接收了他人的物质帮助,在艰难的生活中培养女儿读书,努力改变命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写出了蒋瘸子因为自己没文化、不识字而产生的自卑感”分析错误,文中指出:蒋瘸子让女儿将纸条念给自己听,他则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生动写出了他对这张纸条的慎重、尊重和感激,而不是“自卑”。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小说布局谋篇技巧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概括。小说先从蒋瘸子女儿考上大学写起,写了蒋晓梅既喜悦又愁苦的心情,然后,从担心上学的学费没有着落,引出那张发黄的小纸条。再由这个小纸条写到曾经给雪灾灾区捐献过物资的胡美娟和老伴手收到蒋家来信。两个场面有机结合,互相补充,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气以及受助困难群众的感恩之心。小说主要由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如蒋家妇女的对话,胡美娟夫妇的对话等。这些对话既符合人物身份,突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发展。文章中的两个场景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蒋家人从捐助的衣服口袋发现的那张小纸条。体现了捐助人不仅有物质的帮助,还有精神的鼓励。从胡美娟夫妇收到蒋家人的来信中,也可以从侧面表现以蒋晓梅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知恩图报、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小说里细节描写十分生动。如:那张发黄的小纸条,以及小纸条上的电话和地址;还有,蒋晓梅写给胡美娟的信等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社会内涵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真实,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这篇小说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在国家推行“精准扶贫”卓有成效的当下,如何做好一个资助人和受助人?双方应如何看待“帮助”。从资助者来说,这种资助应是既有物质帮助,又有精神帮助,物质帮助让受困难群众渡过一时的难关,精神帮助鼓励受困难群众坚强地站起来。这种资助还应该是真诚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对资助的承诺必须要兑现的。只有这样广大的爱心,才能汇聚成爱的海洋。从受助者来说,虽然在物质上接受帮助,却不失自尊。接受帮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体现,是国家赋予每一个有困难的人的权利,接受帮助,不是祈求帮助。同时,受助者要有感恩之心。当自己渡过难关后,也要积极传递这种爱心,当社会上有人需要帮助时,要伸出援助之手。受助者要学会自强不息,不能长期依赖别人或社会的帮助。当困难稍有缓解,应顽强地自力更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