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一缕辛酸慢慢堵住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也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眼见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找蒋天贵去。”
“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已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用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不答应,先是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又是银簪子,又轮到小鸡了!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她把蓝围裙蒙着脸哭了起来。
“闹着借牛的是你,舍不得鸡的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到底借牛是正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她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上正蓬蓬地冒着炊烟,熏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进笼里,低低地、咯咯地叫着。
后天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几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农人唱着歌经过它们。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目的地时,放牛的孩子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他开始赶牛,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禄兴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那柔驯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用打颤的声音说:“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是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篇写雨后的景色,真实细腻,勾勒出雨后清冷的画面,渲染烘托人物内心的痛苦,暗示春雨后即将耕种。
B. 禄兴虽然对蒋家的牛很是喜欢,以为“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导致悲剧的发生。
C. 小说使用了留白艺术,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具体场景,作品没有作任何描绘,却能让人联想起当时的血腥画面。
D. 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E. 小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苍凉的世界:自然环境是苍凉的,人物的境遇是苍凉的,故事的结局也是苍凉的,深刻地反映出旧中国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挣扎与无奈。
5. 文章第二段对禄兴家的“空牛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 小说两处写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分别有何作用?
7. 画波浪线的语句写了牛暴怒的情形。小说在前面是怎样为此留伏笔的?请作简述。
【参考答案】
4. BC 5. ①通过对空牛栏的描写,从侧面暗示禄兴家有过牛,以及牛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作用。②表现出禄兴家生活处境的窘迫,禄兴对自家牛被牵走后的痛苦难受的心情。③为后文禄兴去借牛做铺垫。
6. 前一处农人唱歌表现春雨后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禄兴借到牛后的畅快心情互相映衬后一处与禄兴无法使唤牛的窘境形成对照,使禄兴变得更加焦躁,从而引发悲剧。这推动了情节发展。
7. ①前面说“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说明它很壮健,为后面“威严地站了起来”埋下了伏笔;②前面写牛的眼睛“斜瞟着陌生的禄兴”“狡猾地斜睨着他”,写出了牛不堪役使,对禄兴不顺从,为“瞳仁突然放大”埋下了伏笔。③前面写牛“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放牛的孩子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写出牛先前所受的过度劳役甚至虐待,为其暴怒疯狂埋下了伏笔。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分析有误。文中是说“,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这牛不听他使唤。C项,“对于禄兴死亡的具体场景,作品没有作任何描绘”分析有误。“作品中对禄兴死亡的场景有具体的描绘。故选BC两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情节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时,先概括小说情节所表现的内容,然原来再分析作用。小说情节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也可能与前后文相关情节照应或形成对比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④表现小说的主旨。⑤情节本身的表达效果。文章第二段对禄兴家的“空牛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从情节本身分析,写空牛栏,暗示着禄兴家曾经有过牛。望着空牛栏掉眼泪,是因为牛被人牵走了,而牛是他家种田必不可以的。也能表明禄兴一家生活的艰难。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空牛栏,还能表明禄兴对自家牛被牵走后的痛苦难受的心情。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角度分析,为下文禄兴去蒋家借牛做铺垫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分析时,先概括小说情节所表现的内容,然原来再分析作用。小说情节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也可能与前后文相关情节照应或形成对比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④表现小说的主旨。⑤情节本身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两处写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的作用。考生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情节,领悟小说的主旨。然后找出这两处内容加以分析。第一处是写雨后天晴,农人们带着农具高兴去田间准备劳作的情景,表现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这种愉快的心情和禄兴借到牛后的敆畅心情相映衬。第二处是农人赶着牛唱着歌干活,表明他们干农活很顺利,这与实禄兴使唤不了牛的焦躁心情形成对比,他们的歌声更使得禄兴内心焦躁不安,恼羞成怒。从情节的角度分析,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禄兴焦躁,才打牛,牛才会用角刺他。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画线的句子是“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写牛暴怒的情形。前文写“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说明这牛体格健壮,与画线句中“威严地站了起来”相照应,这是第一处伏笔。前文写“斜瞟着陌生的禄兴”“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表明牛不堪役使,不愿听禄兴的使唤,为画线中“瞳仁突然放大,翻着眼望他”的暴怒作铺垫。此处,前文还写,“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厚实的牛皮都磨烂了,表明牛劳作时间长,强度大,甚至可能还被虐待过,为牛的暴怒反抗作铺垫。这也是伏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