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残耱阅读答案-李锐

2019-06-15 17:12超越网

残耱注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已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刷造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籍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从黑骡子身上却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糖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几不是也把纹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已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琢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已经没有心思再何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悠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洒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裸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几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纹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它,它知道是我把它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一块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耱:有些地方称作捞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到老人面对那盘拉散了架子的痛惜不止,主要是因为籍是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的重要农具,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劳动的工具。
B. 小说写到老人看到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桃花、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
C. 小说对于我们特殊的吸引力在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忧伤、软弱、矛盾、怀旧,却帮不了他,因为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D. 小说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成功地对老人展开了全方位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5. 小说多次写到夕阳,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6. 这篇小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4. C
5. ①渲染气,奠定基调,小说多次写到夕阳,写夕阳下的村庄、炊烟、树叶以及夕阳渐渐坠落的景色,渲染了一种苍茫。混沌的气氛,为整篇小说奠定了感情基调②推情节发展,夕阳触发了老人的思绪,从而引出下文对老人的种种心理活动的叙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③烘托老人形象。夕阳与漫天漫地的黄土构成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时空托出老人哭泣时的身影越发的渺小和孤独,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小说结尾“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让人联系小说后半部分关于老人对死亡的预想,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
6. ①小说以与农民命运息息相关的农具作为叙事的切人点,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对农民生存方式的强力渗透,②反映了社会转型给乡村既有的家庭结构,亲缘关系等造成的强烈冲击,以及对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重大影响,③城市化进程让农村留守老人措手不及,他们感到孤独,感到无奈,感到亲情断裂的痛苦。④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如何解决乡村留守老人所遭遇的精神问题如何看待城市对于乡村的渗透所导致的农村现状的改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确实引发我们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A项,结合文本内容“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分析可知,“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劳动的工具”分析不当。B项,“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分析错误,应为和“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形成对比,表现主旨。D项,没有语言描写。故答案为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结构安排。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小说多次写到夕阳,首先,从夕阳的本意出发,自然环境描写,写夕阳下的村庄、炊烟、树叶以及夕阳渐渐坠落的景色,渲染了一种苍茫、混沌的气氛,为小说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老人形象,“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推动情节发展,夕阳触发了老人的思绪,引出下文对老人的种种心理活动的叙写。小说结尾“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联系小说后半部分关于老人对死亡的预想,结合“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树苗死……”分析,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6题详解】
本题探究小说的创作意图,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例如本题小说的社会内涵分析,主要结合创作背景探究。结合农村转型和城市化带来的留守问题等方面分析。如社会转型给乡村既有的家庭结构、亲缘关系等造成的强烈冲击;城市化进程给农村留守老人带来的不适应;城市对于乡村的渗透所导致的农村现状的改变,确实引发我们思考。也可以从农用工具的改变,思考生产方式的转化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