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枣》阅读答案-废名

2019-06-04 10:57超越网


废名
我当然不能谈年纪,但过着这么一个放荡的生活。东西南北,颇有点儿行脚僧的风流,而时怀一个求安息之念,因此,很不觉得自己还应算是一个少年了。我的哀愁大概是少年的罢,也还真是一个少年的欢喜,落日西山,总无改于野花芳草的我的道上。
近数年来,北京这地方我彷徨得较久,来去无常,平常多半住客栈。今年,夏
末到中秋,逍遥于所谓会馆的寒窗之下了。我不知怎的,实在的不要听故乡人说话。
我的故乡人似乎又都是一些笨脚色,舌头改变不过来,胡同口里,有时无意间碰到
他们,我却不是相识,那个声音是那样的容易入耳……唉,人何必丢丑呢?没有法,
道旁的我是那么感觉着。至于会馆,向来是不辨方向的了。今年那时为什么下这一
着棋,我也不大说得清。总之两个院子只住着我一人。
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一架葡萄,不在我的门口,荫着谁之
门,锁上了,里面还存放有东西。平常也自负能谈诗的,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
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枣树、葡萄架下贪凉。
我的先生走来看我,他老人家算是上岁数的人了,从琉璃厂来,拿了刻的印章
给我看。我表示我的意见,说,“我喜欢这个。”这是刻着“苦雨翁玺”四个字的。
先生含笑。先生卜居于一个低洼所在,经不得北京的大雨,一下就非脱脚不可,水
都装到屋子里去了,——倘若深更半夜倾盆而注怎么办呢,梨枣倒真有了无妄之灾,
还要首先起来捞那些捞什子,所以苦雨哩。
先生常说聊斋这两句话不错: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所以我写给先生的信里有云:
“豆棚瓜架雨如丝,一心贪看雨,一旦又记起了是一个过路人,走到这儿躲雨,
到底天气不好也。钓鱼的他自不一样,雨里头有生意做,自然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以为惟有这个躲雨的人最没有放过雨的美。……”
这算是我的“苦雨翁”吟,虽然有点咬文嚼字之嫌,但当面告诉先生说,“我
的意境实好。”先生回答道:
“你完全是江南生长的,总是江南景物作用。”
我简直受了一大打击,默而无语了。
不知怎么一谈谈起朱舜水先生,这又给了我一个诗思,先生道:
“日本的书上说朱舜水,他平常是能操和语的,方病榻弥留,讲的话友人不懂,
几句土话。”
我说:
“先生,是什么书上的?”
看我的神气不能漠然听之了,先生也不由得正襟而危坐,屋子里很寂静了。他
老人家是唯物论者。我呢?——虽是顺便的话,还是不要多说的好。这个节制,于
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
有一个女人,大概住在邻近,时常带了孩子来打枣吃。看她的样子很不招人喜欢,
所以我关门一室让她打了。然而窗外我的树一天一天的失了精神了,我乃吩咐长班:
“请她以后不要来罢。”
果然不见她来了。 一到八月,枣渐渐的熟了。树顶的顶上,夜人不能及。夜半大风,一阵阵落地
声响,我枕在枕头上喜欢极了。我想那“雨中山果落”恐怕不及我这个。清早开门, 满地枣红,简直是意外的欢喜,昨夜的落地不算事了。
一天,我知道,前院新搬进了一个人,当然是我的同乡了。我望见他,心想, “这就是他了。”这人,五十岁上下,简直不招我的反感。——唉,怎么说反感 呢?我这人是那样的,甚是苦了自己,见人易生反感。我很想同他谈谈。第二天早 晨,我正在那里写字,他推开我的房门进来了。见面拱手,但真不讨厌,笑得是一个苦笑,或者只是我那么的觉着。倒一杯茶,请他坐下了。
他很要知道似的,问我: “贵姓?”
“姓岳。” “府上在哪里?” “岳家湾。” “那么北乡。”
这样说时,轮了一下他的眼睛,头也一偏,不消说,那个岳家湾在这个迟钝的
思索里指定了一遍了。
“你住在哪里呢?”
“我是西乡,——感湖你晓得吗?你们北乡的鱼贩子总在我那里买鱼。”
失礼罢,或者说,这人还年青罢,我竟没有问他贵姓,而问,“你往在哪里
呢?”做人大概是要经过长久训练的,自以为很好了,其实距那个自由地步还很远,
动不动露出马脚来了。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夫人去年此地死了,尚停柩在城外庙里,
想设法搬运回去,新近往济南去了一趟,又回北京来。
唉,再没有比这动我的乡愁了,一日的傍午我照例在那里写字玩,院子很是寂
静,但总仿佛不是这么个寂静似的,抬起头来,朝着冷布往窗外望,见了我的同乡
昂着他的秃头望那树顶上疏疏几吊枣子想吃了。
一九二九年一二月二九日
(选自《枣》,1931 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小说开头用凝练跳跃的语言交代了自己的生活近况,同时抒写了自己的心境,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情感细腻、多愁善感、对生活有独特感悟的人。
B. 小说中“我”和先生的对话以及“我”的书信内容,既增添了文人之间充满雅 趣的生活气息,又为小说营造渲染了诗意优美的意境。
C. “这个节制,于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我”的意思是说写 文章如同做人,“不要多说”,要含蓄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否则文章意蕴会 损失。
D. 小说中写到“我”对故乡人的口音不满,结尾处又写到自己动了乡愁,可见 “我”对故乡人和故乡的情感是爱恨交加、矛盾复杂的。
8.小说中多次写到“枣”,请分别分析其对塑造“我”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6 分)
9.“散文化”是废名小说最明显的特征,请结合作品分析其 “散文化”特点。(6 分)


7.D(“爱恨交加、矛盾复杂”错,对故乡人口音的不满不能简单理解为“恨”,最终动了乡愁,表达的恰恰是对故乡的 依恋和深沉的爱)
8.(1)“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  枣树下贪凉”:交代了“我”的居住环境,暂居于此的身份,表现 了“我”独处于此的诗意心境。
(2)不许女人来打枣:表现“我”对这个女人厌恶的情感(结合下文对同乡的不反感),突出了“我”爱憎分明、任性直率的性格。
(3)枣熟、枣落后我的欢喜:烘托出“我”诗情画意的生活心态和充满禅意的心境。
(4)见了同乡望着枣子想吃了:表现“我”闲静的日常生活状态,烘托了“我”的乡愁。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1)淡化情节。小说只写到“我”和先生对话、“我”赶走打枣女人、“我”和同乡交谈等简单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且都属于片段式生活的叙写,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2)虚化人物。小说主人公“我”的形象只写其神韵,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得充实饱满,其它人物更是淡
化的形象。
(3)营造意境。小说中对于枣树的三次描写,“我”和先生的对话,书信的内容,诗句的引用等都营造了一种恬淡如画,充满禅味的意境。
(4)抒情味浓(诗化的语言)。小说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充满诗情画意。
(5)“形散神聚”。小说三个故事貌似没有关联,互相独立,但都集中表达了“我”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呈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答出任意三条即可满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