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1974年的黄头绳》阅读答案

2019-05-11 19:32超越网

1974年的黄头绳
肖建国
那年,我6岁。麦子快要开镰的时候,大队要去老河口拉化肥。听到这个消息,庄子里的人都有些激动,因为可以坐大队的拖拉机进城了。
我对妈说:“我也要去。”
妈问:“老远老远的,你去干啥?”
我说:“去买一根黄头绳。”
妈不知道,扎头发用的黄头绳我想了很久。
正好老张嬷嬷一瘸一拐地带着儿子槽娃走过来。她进城去治病。妈说:“那你就跟着他们去吧。”我急忙带上过年攒的5分钱,乐颠颠地往外跑。
槽娃大我两岁,我喊他哥哥。
来到集合点,车上已坐了七八个人,他们都是想趁割麦前到县城逛逛,看看百货大楼里各式各样的商品,到茶馆里听一段《薛刚反唐》,或者《英雄小八义》,好好乐和乐和。老张嬷嬷去找“席别头”,治她的老寒腿。她没有钱,和槽娃各带一个窝窝头,算是晌午饭。
“席别头”在老河口一带很有名气,年轻时练过武,会治跌打损伤、腰酸腿痛。据说县长病了,还要亲自登门请他看,该收多少钱,一分也不少。“他以前落难时,在我们家住过一晚上,说无论什么时候过去,都给看,不收钱。”槽娃说这话时,满脸自信。
拖拉机把人的骨头快摇碎了,才进城里。司机交代:“下午在拦马河集中,一起来,一起回。谁最后来,就罚谁唱样板戏。”大伙儿哄然而笑,三三两两结伴散开。
我随老张嬷嬷和槽娃去“席别头”那里。我们到时,屋里屋外都候满了人。“席别头”正在给人接骨,那人疼得缩成一团,叫苦连天。
老张嬷嬷小声喊了一句“席别头”。旁边有人呵斥:“哪儿来的,有这么叫人家席师傅的吗?”“席别头”一回首,看到老张嬷嬷。
“大嫂,你是……”
“我是涂家村老张嬷嬷啊!”
“哦,嫂子来啦,快坐快坐。”“席别头”让病人别动,返身进屋搬出一张小凳子,递给老张嬷嬷,问:“吃饭没?”
槽娃刚想接话,就被老张嬷嬷扯了一下:“吃了,吃了!”
“你稍坐会儿,我把前面这几个看了,就给你看。”“席别头”解释说,“他们上午来的,连晌午饭都还没吃。”说完,又交代几句:“茶水在暖瓶里,自己倒。到这儿,就是一家人,别见外。”
这么细心,倒让老张嬷嬷不好意思起来:“席……席……师傅,你忙吧,忙吧。”
“嫂子,你就叫我‘席别头’。一改,生疏了。”说话中,“席别头”又忙碌起来。
等老张嬷嬷推拿完毕,贴上膏药,日已偏西。“席别头”说:“嫂子,这个你拿着。”边说边塞给老张嬷嬷一个长纸盒子。
“这怎么行呢?你给我治病,我还没给你钱……”老张嬷嬷赶紧推辞。
“席别头”说:“嫂子,不要说是你来看病,就是涂家村的人都来找我,我也不会收一分钱。当年你们对我的关照,我都记在心上。回去后,你代我向全村父老乡亲问个好。”
在“席别头”的再三要求下,老张嬷嬷才拿住纸盒子。走出不远,槽娃就说:“妈,我想看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老张嬷嬷把盒子小心翼翼地打开。躺在盒子里的是六根金黄色的油条!
“妈,我想吃。”槽娃眼里冒出绿光。那年头,能见到油条,都是件奢侈的事,更不消说吃了。
“你的窝头呢?”
“早吃完了。你在治腿时,我和妹妹就分吃了。”
“不行,等见到大伙儿再吃。”
到了拦马河,老张嬷嬷把大伙儿都叫过来,正好12人。当六根金黄色的油条呈现在大伙儿面前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咦”了一声。老张嬷嬷将每根油条一分为二,对大伙儿说:“这是‘席别头’不忘当年关照之恩,特送给大家的。来,都尝尝,吃在嘴里,更要记在心里,别忘了人家对我们的恩情。”
那一次,我们把油条吃得很慢很慢,细细品尝那特有的香味儿。突然,老张嬷嬷说:“坏了坏了,忘了小妹妹的事啦!”
槽娃抢答说:“妈,你看腿时,我带妹妹买到黄头绳了。”
在大伙儿的要求声中,我慢慢掏出黄头绳。它装在透明的塑料袋中,盘成飞蛾的形状,细细的,绒绒的,在夕阳的抚摸下,犹如刚刚苏醒的蝴蝶,展翅欲飞。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忙前逛县城,看各样的商品,听一段《薛刚反唐》或《英雄小八义》就能够获得满足和快乐,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追求简单而纯朴。
B.“把人的骨头快摇碎了”“疼得缩成一团”“槽娃眼里冒出绿光”等句子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小见大,反映出当时的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席别头”对病人的细心关怀,病人对“席别头”的尊敬,司机的认真负责,都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来。
D.老张嬷嬷把油条分给大家,嘱咐大家勿忘恩情,既突出了老张嬷嬷的善良仁厚,也展现了淳朴的民风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了小说主题。
8.小说中画线部分对“席别头”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1974年的黄头绳”为题目,可文章并没有重点写“1974年的黄头绳”,这个题目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7.B【解析】B项,“疼得缩成一团”不能反映出当时的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8.①突出“席别头”医术精湛,为人耿直,对病人一视同仁。②交代“席别头”与老张嬷嬷一家的渊源,使故事情节连贯完整。③与下文“席别头”给老张嬷嬷看病不收钱反而送礼形成对比,突出“席别头”知恩图报的形象。(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内容上来看,“‘席别头’在老河口一带很有名气”“县长病了,还要亲自登门请他看”写出“席别头”医术精湛;“该收多少钱,一分也不少”则写出他为人耿直,对病人一视同仁;槽娃的话则交代了“席别头”与老张嬷嬷一家的关系。从结构上来看,槽娃的话使老张嬷嬷找“席别头”看病的情节连贯完整了;“席别头”收县长的钱与下文不收老张嬷嬷的钱还送给老张嬷嬷油条形成对比,起到了突出“席别头”形象的作用。
9.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1974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设置了特定的背景,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合理性。②行文线索。小说讲述的是“我”当年买“黄头绳”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想买黄头绳开头,以买到黄头绳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③揭示主题。“1974年的黄头绳”象征了淳朴民风和互助感恩等传统美德,表达出对人与人之间真情回归的渴望,凸显了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的主题。④暗示叙述角度,增强故事感染力。小说以一个6岁孩子的视角展开情节,标题与叙述角度一致,符合事理逻辑,也体现了叙述的客观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1974年的黄头绳”表明故事发生于1974年,这一题目为故事设置了特定背景,使小说中写到的事情真实可信。从结构上来看,小说开头写“我”想买一根“黄头绳”,行文中写的是“我”当年买“黄头绳”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结尾写买到了“黄头绳”,大家欣赏“黄头绳”,首尾呼应。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结合小说结尾对“黄头绳”的描写,可知“1974年的黄头绳”具有象征意义,有揭示主旨的作用。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我”的角度展开的,“我”是一个6岁的孩子,“我”的愿望就是买一根“黄头绳”,因此以“1974年的黄头绳”为题目就暗示出叙述的角度,符合事理逻辑,也体现出叙述的客观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