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如果你经历一场踩踏事故阅读答案-[美]科迪 卡西迪保罗 多赫蒂

2023-08-13 16:16超越网

如果你经历一场踩踏事故
[美]科迪 卡西迪保罗 多赫蒂
①科幻作家艾萨克 阿西莫夫预计,如果世界人口继续呈指数增长,几千年后,我们将变成一个结实的人肉做的球,以光速朝着外太空扩张。这个结论令人兴奋,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在听下一场摇滚音乐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踩踏事故。
②听到“踩踏事故”这几个字时,你可能想象的是成群的人在四处乱跑,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一样,但其实踩踏事故并非如此,事实上,真正危险的踩踏事故不是发生在人们跑起来的时候——而是在他们根本动不了的时候。
③踩踏——更确切的说法是撞击——一般而言,更大的可能是因为疯狂而非惊恐,这意味着一群人是朝向他们想要的东西移动。如果你被卡在里面,你将面临几个问题。首先是,缺乏信息素。
④在稠密的人群里,情况开始变得危险。在处理人群活动时,跟蚂蚁不同,我们天生不擅长处理这种情况。当蚂蚁排队行走时,一队蚂蚁里最前面的那只可以释放出信息素,来跟后面的蚂蚁沟通。如果前面的路被堵住了,这些信息素可以告诉后面的蚂蚁,要走别的路。
⑤你没有这些信息素。如果有人绊倒了,你没法像蚂蚁那样,告诉后面的人停下来。
⑥大体上看,缺乏群体沟通成了稠密的人群里一个严重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群算是稠密的呢?当谈到规模的时候,如果人数足够多,多到可以被称为一群,那么就稠密到可以杀死你了——我们后面再谈这一点。更重要的因素是密度。人群密度可以通过每1平方米内的人数来测量。
⑦1平方米,大概有谋杀案现场警察在死者周身画的那个粉笔圈那么大。在每一个设想中的粉笔圈里容纳的人数,就是这群人的密度。
⑧如果只有2个人,就算是密集的人群——可以行走,只是有些小摩擦;如果这个数字翻倍,那就叫作拥挤的人群——会有很多小摩擦和推挤,但人们还是可以活动起来。
⑨1平方米里有6个人的时候就危险了——你总能碰到你旁边的人,移动变得几乎不可能。
⑩1平方米里有7个人的时候,就像把21个人塞进了一部正常大小的电梯里,出了踩踏事故的人群,密度一般就是这样的。
在这种密度下,人群的活动不再像人的活动了,更像液体的流动。由人构成的强大的波浪从后面往前推,随着更多的人被卷进来以获得动量——这种波浪可以让你的脚离开地面,把你带向他们走的方向。如果你身边的人倒下去了,那么将没有什么可以托住你,你也会倒下去,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旁边的人也会倒在你身上。
如果你正好身处这样的人群——通常是庆典、运动会或者音乐会——从友好的碰撞到踩踏,这种转变可以发生得非常迅速。突然之间,你会意识到你无法举起胳膊,无法逃走。你只能任由人群摆布。
倒下去自然很危险,即使没有倒下去,你也会有麻烦。如果你还站着,从两边卷过来的波浪也会穿过人群,将你钉在那里,人群里的力会升级,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变得很危险。
如果有四五个人推你,就像在拥挤的电梯里那样,会使你不舒服,但不算危险。在踩踏事故里,人们通常不会以最大的力去推你,但是在上千人的人群中,这种力可以升级,给你的横膈膜以致命的打击。
你需要将你的胸部扩张几厘米,才可以呼吸,幸运的是,你的横膈膜很强壮。一个健康的人,可以在180千克的重量压在他胸部的情况下,呼吸2天后才觉得累。不幸的是,在踩踏事故里,横膈膜可能会受到重压。踩踏事故过后,调查者发现能够承受上千千克的铁栅栏断成了两截。
我们说过,每1平方米里有7个人的人群就足以致命,但是对整个人群来说,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字。在踩踏的瞬间,你被杀死的地方,密度可能已经达到1平方米里有至少10个人。不可能在没有超强外力的情况下,让那么多人用那么大的力气推搡。就像把28个人塞进一部一般大小的电梯里一样——推力之大,要么需要成千人从后面压过来,要么需要一台推土机。
如果你被人群中两个不同方向过来的力卡住了,或者如果你摔倒了而6个或更多的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在你身上,就像身处一部非常拥挤的电梯里,而一台推土机正在把人往里推。相当于有450千克或者更多的重量挤压到你的横膈膜上,而你连呼吸一口气的力气都没有。
在踩踏事故里,有450千克的重量压在你的胸口上,你会在15秒内昏过去。如果持续时间比4分钟更久,你会遭受永久性脑损伤,然后死掉。
所以艾萨克 阿西莫夫错了。我们从踩踏事故里知道,没有人可以在6个或者更多的人压在他身上时活下来,所以地球永远都不会有机会变成一个成千上万人做的球体,以光速朝着太空扩张。
这堆人的层数永远都不会大于6。
(1)作者提出的造成踩踏事故的因素有哪几个?
(2)梳理文章思路,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横线上打“√”,错误的打“×”。
A.本文按照“引出假说→推理论证→否定假说→得出结论”的思路,重点说明踩踏事故的成因和结果。
B.作者是遵循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造成踩踏事故的几个因素的。
C. 段和 段可以调换顺序,不影响作者说明事理的效果。
D.让读者接受安全教育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目的。
(3)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试从文中找出两种并结合有关内容说明其作用。
(4)作者在说明踩踏事故的成因和结果时,用了大量表示假设的语句,为什么并不影响读者对其科学性的认可?


答案:
(1)①缺乏信息素;②高密度人群(达到或超过1平方米里6个人);③横膈膜受到重压导致无法呼吸。
(2)A√B×C√D×
(3)示例:①分类别。本文从“缺乏信息素”“人群密度”“横膈膜受到重压”等方面介绍造成踩踏事故的因素,使说明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②列数字。“在踩踏事故里,有450千克的重量压在你的胸口上,你会在15秒内昏过去。如果持续时间比4分钟更久,你会遭受永久性脑损伤,然后死掉”运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横膈膜受到重压时,对人造成伤害的时间和危害程度。
(4)①作者的假设,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和事实基础上。如作者介绍健康的人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压在胸部的科学知识,以及踩踏事故后铁栅栏断成两截的事实,为后文假设踩踏发生时的情况让读者认可作了铺垫。
②作者进行的形象描述使读者容易接受,认可其科学性。如作者把承受重压的情况形象描述为身处拥挤的电梯里却还要承受推土机正把人往里推的情况。
③作者举读者熟悉的事件为例进行说明。如作者以坐电梯这件读者熟悉的事情为例进行说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认可其科学性。




【分析】本文由艾萨克 阿西莫夫的假说引出说明对象——踩踏事故,然后从“缺乏信息素”“人群密度”“横膈膜受到重压”等方面介绍踩踏事故的成因和危害,让读者接受了一次很好的安全教育。
【解答】
(1)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可根据“首先是,缺乏信息素”“更重要的因素是密度”“不幸的是,在踩踏事故里,横膈膜可能会受到重压”等关键语句,结合全文内容,整理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本文第①段引出科幻作家艾萨克 阿西莫夫的预计,即“引出假说”;第②至 段进行推理论证,重点介绍踩踏事故的成因和结果;最后两段否定假说,得出结论。因此本小题正确。
②根据“首先是,缺乏信息素”“更重要的因素是密度”等语句可知,作者遵循从次到主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因此本小题错误。
③第 段介绍“一个健康的人,可以在180千克的重量压在他胸部的情况下,呼吸2天后才觉得累”,第 段“相当于有450千克或者更多的重量挤压到你的横膈膜上,而你连呼吸一口气的力气都没有”才能让读者信服,两段不能调换顺序。因此本小题错误。
④本文通过介绍踩踏事故的成因和结果,让读者对踩踏事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因此本小题正确。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任选两种,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即可。如全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缺乏信息素”“人群密度”“横膈膜受到重压”等方面介绍造成踩踏事故的因素,使说明条理清楚。“在处理人群活动时,跟蚂蚁不同,我们天生不擅长处理这种情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人类缺乏信息素的特点。“听到‘踩踏事故’这几个字时,你可能想象的是成群的人在四处乱跑,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一样”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效果。“在踩踏事故里,有450千克的重量压在你的胸口上,你会在15秒内昏过去。如果持续时间比4分钟更久,你会遭受永久性脑损伤,然后死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横膈膜受到重压后对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如果你被人群中两个不同方向过来的力卡住了,或者如果你摔倒了而6个或更多的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在你身上,就像身处一部非常拥挤的电梯里,而一台推土机正在把人往里推”运用了作假设的说明方法。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大量表示假设的语句,却不影响读者对其科学性的认可,原因主要是这些假设建立在科学知识和事实基础上。如“一个健康的人,可以在180千克的重量压在他胸部的情况下,呼吸2天后才觉得累”“踩踏事故过后,调查者发现能够承受上千千克的铁栅栏断成了两截”等语句分别介绍了横膈膜可承受的压力和踩踏事故发生后的真实现象,因此后文“相当于有450千克或者更多的重量挤压到你的横膈膜上,而你连呼吸一口气的力气都没有”的假设才令读者信服,承认其科学性。再者,作者进行的形象描述也使读者容易接受。如“如果你被人群中两个不同方向过来的力卡住了,或者如果你摔倒了而6个或更多的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在你身上,就像身处一部非常拥挤的电梯里,而一台推土机正在把人往里推”把承受重压的情况形象描述为身处拥挤的电梯里却还要承受推土机正把人往里推的情况。第三,作者举读者熟悉的事件为例进行说明,也使读者认可其科学性。虽然读者可能没有经历过踩踏事故,但坐电梯是许多人每天会经历的事,作者就以坐电梯为例进行说明,如“1平方米里有7个人的时候,就像把21个人塞进了一部正常大小的电梯里,出了踩踏事故的人群,密度一般就是这样的”就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认可其科学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