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文本一:怡清斋阅读答案-白秋

2023-07-12 15:17超越网

文本一:
怡清斋
白秋
怡清斋,是个茶庄,店不大,很显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进门正中挂了一幅“关公夜读”的年画,看斑驳灰暗的纸质,就知道有些年岁了。左右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惜物惜缘。
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手却没闲着,就爱雕刻锔补做点小手艺。他爹看他不是一个上学的料,高中没毕业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别说,这小子经商倒是一把好手,不出几年,学成回来,在火车站南茶博城开了这个门头,专门批发茶叶。这南来北往奔走,自挣自食接单,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小日子还过得挺滋润。
开茶庄,讲究先尝后买,要品茶。一天,客户老王带自己常用紫砂壶来品,一不小心把盖子给摔成好几瓣,那个心疼啊。说这是上百年的老物件了,算不上传家宝,也很有感情。老丁突然发声:“信我吗,我给你锔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
半信半疑工夫,老王跟他来到二楼工作室,大半间屋子,全是稀奇古怪工具和茶具瓷器的成品半成品。还有一批朱泥筋纹壶六方包嘴、建盏花钉镶嵌、荷叶锔镶杯、包银双虾壶等精致珍稀物件,不同时期的金刚钻、錾子、柳锤、刮刀。最奇特是靠近窗下,还杵着一个正正方方的电窑。
老天爷,你这里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啊。
原先潍县这地儿,手工艺就特别兴盛。史书记载,汉代以来,就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清中后期,土法织布、红炉锻打、手工绣花、风筝制作、木版年画、嵌银髹漆等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遍布城乡,素有“两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誉,普通人家都以有一种手艺在身自豪。
锔壶锔瓷,属于锔艺,干这活的人,过去叫锢炉子匠。建国后,当地还有以锔艺为主的锢炉匠专业村、专业户。这些人,跟老丁家都不远,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老丁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刚钻,没少给老少爷们折腾。现在买卖好了,有了大把的时间,他把过去那些老家什拾掇出来,成了第二职业。渐渐有了名头,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天一作坊。
下店上坊,也真够他忙活的。为了省心,那年他还收了一个徒弟打下手,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不离十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
可是这个手艺在身,就像女人怀孕,不是咬牙就能憋住的。过段时间他还是手痒难耐,于是就化名丁天一,断断续续躲在楼上小屋里,做点修复工艺。不熟悉的人,还真不知道锔艺出名的丁天一,就是卖茶叶的丁公邃。
要说老王这个壸,看落款,出自清末名家之手,分量十足。老丁琢磨了好几天,又花了大半月时间,在不到二寸的壶盖上,打了十八个细若蚊脚般的金锔钉。关键中间破损点上,巧用银丝编织,镶嵌红宝石一枚。打眼一看,宛若一腾云驾雾的金龙戏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主家故意修饰来着。可把老王给高兴坏了,要重金答谢,他坚辞不要,只取物料成本。这一来一往,锔壶没挣到钱,茶叶买卖可做成铁板一块了。
茶叶场里做修壶,当然不缺客户,忙忙碌碌的日子老丁过得相当瓷实。有一回,他的作品被一个行内人看中,借来参加了一个本地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展,并请他现场表演。
开幕那天,来了一队聋哑学校的参观者。带队老师说,孩子们都是当地传统手艺类项目的学生,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他们都很用心,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终身赖以糊口的手艺。
随后连续三天,老丁就发现一位清秀的小伙子在他的摊位转悠,不说话,一看就是半天,也不肯离开。老丁好奇,就问那个带队老师。老师说,这是他们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会刺绣,也学过刻瓷的,看到老丁锔艺以后,很想跟他学习。苦于老丁有言在先,自己又开不了口。
老丁心头一热,说:“这个孩子我收了,让他上我门头上去吧,学艺期间顺便帮我打下手,不收学费。”
几年后,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举办全国非遗博览会,潍县锔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中,就有一个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的小伙子,像绣花一般在名贵瓷器上穿针引线,一时上了热搜。
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从补碗到非遗,探访威海锔瓷技艺的匠心故事(节选)
于佳霖
在吉呈轩里,摆放着无数个耿海胜修缮好的古陶瓷、紫砂器、珐琅器等。前段时间,耿海胜找摄影师来拍摄自己修缮瓷器的过程,从下午1点到晚上11点,他一直坐在工作台前专注的敲敲打打。然而,一旁的摄影师却打了好几个盹。10个小时的时间在我们看来枯燥又漫长,但对于耿海胜而言,这10个小时有趣又短暂。“专注下来,就不会觉得时间长了,这10个小时我与器物是融为一体的,乐在其中。”耿海胜告诉记者。
2008年,耿海胜突发奇想,“葫芦+锔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有了想法后,耿海胜便立马付诸行动。葫芦茶壶、葫芦茶杯,成为耿海胜自己的文创产品。葫芦茶壶保留葫芦本身的形状,经过锔艺的加持,成为颇具特色的潮牌。
为了更好的发扬锔瓷技艺,耿海胜想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目前,耿海胜已经有170多个徒弟,遍布在全国各地,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这个手艺想练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学习的这段时间赚不到钱,很多人迫于生计还是放弃了。”耿海胜感慨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茶庄所挂的那副对联既是主人公老丁精神品质的写照,也暗示了后文再次收徒的结局。
B. 文本一中,作者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刻画锔艺流程,以紧张迅疾的节奏讲述故事,使小说易读耐品。
C. 文本二中,耿海胜将“葫芦+锔瓷”结合,开发出葫芦茶壶,体现出他立足传统工艺的创新意识。
D. 文本二中,耿海胜的感慨既有对徒弟们放弃学艺的惋惜,也表达了基于现实情况的理解和无奈。
7. 关于文本一中老丁两次收徒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丁违背誓言再次收徒,且不收学费,可见他心地善良、品格宽厚。
B. 老丁遭背弃后“发誓不再收徒”,体现出他性格中斤斤计较的一面。
C. 老丁两个徒弟的行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着作者的褒贬倾向。
D. 尾声处使用留白的手法,省略了学艺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 文本一中插叙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和锔艺的遗存有什么作用?
9. 两则文本虽然都塑造了一位锔瓷匠人的形象,却属于不同的文体。试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比较两则文本文学效果的不同。

【答案】
6. B .“作者……以紧张迅疾的节奏讲述故事”错误。小说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不是紧张迅疾的节奏,而是舒缓从容的节奏。
7. B.“体现出他性格中斤斤计较的一面”错误。“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不离十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可知,徒弟做人不义,老丁深受其伤,不再收徒,并不能说老丁斤斤计较,“大病”“发誓”是伤透了心的表现。
8. ①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和城市品格,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小说的叙述视野。
②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让读者看到手工业曾经的兴盛,暗含着赞美和热爱之情。
③插叙锔艺的遗存为老丁从事锔艺提供了社会背景,使文章情节更加合理。
9. 文本一采用小说形式来塑造锔瓷匠人丁公邃,①运用全知视角讲述主人公的人生故事,②运用艺术虚构的方式突显主题,注重表现主人公为人处世的人物品格,③故事情节起伏波折,注重艺术性,可读性强。
文本二属于新闻作品,①从记者的视角出发,探访耿海胜的锔艺经历,②主题上侧重于表现采访对象对锔艺的热爱和发扬。③情节上更注重真实性,精确的数据增强了可信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