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与鹅
陈世旭
聪明的人往往胆小,刘志国就属于这种。他谁也不敢得罪,夜里去江边练琴,就是怕吵了大家,惹骂。聪明跟青春期的躁动一样,不释放会堵得发慌。但洲上需要的是干活的体力,太用脑力的事情不多。刘志国智力过剩,成了他的一个累赘,总要找个方式发泄。做不了大事,做点芝麻绿豆小事,也算一种消遣。小事常常是麻烦事,但再麻烦的事,到他手上,都会拎得清清爽爽聪明好像是他特有的一种玩物,什么事只要他玩了,都能玩出花样。
下农场的第二年,开春,大坝上来了挑箩担卖鸡仔鸭仔的人。刘志国下早工时刚好碰上,买了一群。
宿舍与大坝之间的空场上,去年收棉花后拔出的棉花槁子,打成捆,运到食堂当柴火,堆了一个大柴堆,跟宿舍一样高。天晓得什么时候,刘志国在柴垛底下抽出了一个洞,洞口挡了一个柴捆,做了鸡鸭的窝。每天上工前把柴捆移开,放出鸡鸭;晚上收工回来,鸡鸭已经自己进了窝。
有一天,刘志国忽然发现,有一只鸭仔,小小的,黄黄的,茸茸的,傻傻的,一摇一摆,有点像他自己。又过了些时候,在那群鸡鸭中高出一头,原来竟是只鹅!
刘志国惊喜得不得了,一弯腰抱在怀里,又是亲,又是摸。以后每天见到,都要在怀里抱一会儿,摸一会儿,梳理一会儿羽毛。
鹅闷声不响,只要见到刘志国,就会伸长脖子,加快步子,很厉害地摇晃着,扑过来,在刘志国脚前脚后扑打翅膀撒欢,像是一对亲兄弟。新职工里的刻薄鬼干脆就用刘志国的名字给它命了名:“刘志国”。刘志国不生气,也一样“刘志国”“刘志国”地喊它。
刘志国其实并不小肚鸡肠、孤芳自赏,反而天生懂得化解和协调。别人疏远他,他不计较,别人一有好意,他马上就欣然接受。
新职工里第一个结婚成家的聂宏亮搬走了,屋里剩了三个人。晏德成是老大哥,给死心塌地喜欢他的翘白儿老缠着,陈志跟刘志国同年,在一间屋里处久了,老别扭着都不自在。
“可不可以看看你的书?”刘志国试探着问。
陈志床头有一个棉花篓子,装满了书,有省城带来的,也有在农场各处借来的和顺来的。
“可以啊,杂七杂八,没什么好的,你不笑话就行。”
“那回我真不是笑话你。就那么随口一说。”
刘志国说的是陈志那件中山装。
“你说的也是事实。”
毕竟年轻,说是记仇,时间长了,陈志也渐渐冷静。他一直在观察刘志国:他的聪明处处闪烁,像是卖弄;觉得不该说的又绝不说,像是自私。如果不带成见,其实应该说:前一个是本能,后一个是教养。
“你的诗写得真好。”这是刘志国真想说的话题。
“真的吗?”陈志来劲了。
“真的。”刘志国说,“我二哥说,交朋友,不在乎他是不是得志,只要自己觉得好。”
陈志很感动,刘志国是真诚的。
他们都把枕头掉了头:先前的脚板对脚板,改成了头顶对头顶,便于聊天。
刘志国最崇拜他二哥。二哥每次回家探亲,除了跟刘志国一块练琴,还给他讲各种道理,比如“气质”“修养”“成长”“成熟”。
“难怪你这么懂事。”陈志深叹了气。从来没人给他讲过这些。
但刘志国的弱点也是明显的。他因为精明而太过谨慎,几乎有一点怯弱。他从来没有疯笑过,再高兴的事也只是抓着举头挥一挥;也从来没有痛哭过,再伤心的事也是背过身子窸窸窣窣。
那些鸡鸭转眼就长大了。按理柴堆下的那个窝该容不下它们了,但始终没有发生拥挤,鸡鸭反而一天比一天少了。
半夜里,听见柴堆下有鸡鸭的惨叫,刘志国说,是黄鼠狼;坝外的水塘里飘着鸡毛鸭毛和血迹,他照样说:是黄鼠狼;宿舍夜深人静时有快活吃喝的“吃吃”偷笑,他还坚持:是黄鼠狼。
聂宏亮搬出去以后,他那张床一直空着,陈志建议,夜里让“刘志国”进屋睡。晏德成松开紧咬的竹烟筒:“对对,保险。”
刘志国在床下垫了薄薄一层棉花槁子,铺上一个抗洪剩下的草袋。“刘志国”跟刘志国一样灵光,一进门就什么都明白了,大摇大摆地走向它的安乐窝,长脖子往后贴到背上,脑袋钻进翅膀,像吃饱了奶的婴儿一样睡了。
一早,大家起床,“刘志国”也跟着钻出床底,傻傻地一下一下向前伸着长脖子,送大家出门,然后就老成持重地在坝里坝外高视徜徉。一到傍晚,又傻傻地站在宿舍走廊上,等收工的人声。
“刘志国”很乖巧,见到宿舍的所有人都很滑稽地一下一下往前伸着长脖子讨好,有时候还大大地张开翅膀,大幅度扇动,作激动状。
“刘志国”成了新职工宿舍的一个宝贝,一个美梦,寒冬的日光和暗夜的月亮,每日每夜不能少的一种意义。女伢儿喜欢搂着它合影,它会臭美地缠绵或神气地抬头。沉默寡言的晏德成,只要见到“刘志国”,就有说不出的开心。
悲剧还是发生了。
省农垦文工团巡回演出,到江洲的首场,所有人都蜂拥去了场部。半夜回来,不见了“刘志国”。
刘志国转身就往大坝猛跑。
坝外,惨白的月光下,“刘志国”洁白的羽毛拖着黑色的血,在水塘上漂浮。
陈志担心刘志国受不了,会喊,会哭,会疯掉。
但是没有。
刘志国从床头的大皮箱里,抱出琴盒,轻轻打开。绛红色的小提琴,像女妖忽然睁开的眼睛,在昏暗的煤油灯光里射出异样的光亮。
整个后半夜,刘志国都在反复拉一支曲子。陈志在省城听过这支曲子:法国音乐家圣桑的《天鹅》。
宁静的湖边,迷蒙的月光。缓慢的旋律,流畅并且轻柔。毫无装饰的忧郁和深沉,营造出水的波光粼粼。天鹅优雅而端庄,在水中悠然游动。没有激烈的旋转,没有振翅的舞蹈。她天生高贵,却头颅低垂;她纤尘不染,却难逃凡俗;她可以引吭歌唱,唱出的却只是悲伤。天鹅在全曲最弱的节奏中渐渐消失,仿佛无力地拍打翅膀,飞向了天空,只剩下水面缓缓荡开的涟漪……
宿舍的门都开着或半开着。
没有声息。
省农垦文工团离开江洲时,带走了刘志国。
过年,陈志省城探亲,按刘志国信上的地址去省农垦文工团。大门口值班的说,里面没人,都下基层演出了。看看陈志大失所望的样子,问:“你要找谁?”
“刘志国。”
“哦,我们团里头把小提琴!”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养鸡养鸭给刘志国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其中一只“鸭仔”竟然是鹅,更是令他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B.“前一个是本能,后一个是教养。”这是陈志观察、了解刘志国后的真实看法,说明陈志内心还是佩服刘志国的。
C.刘志国以书为切入点与陈志聊起了天,解释了之前的误会,假借陈志的诗来套近乎,两人冰释前嫌,相谈甚欢。
D.刘志国没有哭喊,而是反复拉着小提琴曲《天鹅》,这既符合他的性格,也更能令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哀伤。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中“老成持重”“高视徜徉”“滑稽”“讨好”等词赋予鹅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刘志国”的乖巧讨喜。
B.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鹅的可爱懂事、刘志国对鹅的喜爱以及鹅对新职工宿舍的意义,为下文鹅惨死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C.小说没有直接评价刘志国的小提琴技艺,而是化抽象为具象,描绘了一幅动态的湖中天鹅图,表现出曲中情感与技巧的和谐统一。
D.“宿舍的门都开着或半开着。没有声息。”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大家都沉浸在琴声与忧伤中。
8. 小说以“琴与鹅”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9. 陈世旭塑造人物最大的特点是立体地写人、客观地写人,请结合小说中的刘志国这一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答
(1)C.“假借陈志的诗来套近乎”说法不当,根据原文“‘你的诗写得真好。’这是刘志国真想说的话题。‘真的吗?’陈志来劲了。‘真的。’刘志国说,‘我二哥说,交朋友,不在乎他是不是得志,只要自己觉得好。’”可知,刘志国赞美陈志的诗是出于真心,而不是带着“套近乎”的目的。
故选C。
(2)B.“为下文鹅惨死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错误,伏笔是前文“鸡鸭反而一天比一天少了”和三处“是黄鼠狼”。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的可爱懂事、刘志国对它的喜爱和它对新职工宿舍的意义,为下文作铺垫,更凸显出下文鹅惨死的悲剧性。
故选B。
(3)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琴”与“鹅”看起来是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会令读者好奇它们之间的联系,产生阅读兴趣。②串联故事情节。“琴与鹅”是刘志国农场生活中的两大乐趣,鹅增进了宿舍感情,鹅惨死后刘志国反复拉着小提琴曲《天鹅》,后因小提琴加入省农民文工团。③暗示情感主旨。“琴与鹅”代表着美好,二者在小提琴曲《天鹅》中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控诉。
(4)①小说先整体勾勒刘志国聪明而胆小、小事也能玩出花样的形象,然后通过具体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有对他性格的直接描述,也通过陈志对他的看法的转变来揭示其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多面立体。③既赞许他聪明得体、天生懂得化解与协调等优点,也客观指出他谨小慎微的弱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