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阅读答案-张洁

2023-04-25 12:19超越网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洁
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
森林啊,森林,它是伐木工人的儿子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突然,他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
他顺着这引路的声音找去,梁启明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吗?
孙长宁早已刨根问底地知道了他的底细。梁老师是从北京来的。他为什么会到这遥远的森林里来呢?因为他有罪,他是被送来劳动改造的。他有一种难以治愈的、叫做“癌”的病症。
孙长宁从掌声和笑声中清醒过来。人们舒展、活动着四肢,重又开始劳动去了,只有他痴痴地站在梁老师的面前,既不走开,也不讲话。其实,他心里有许多话在翻腾着,可是他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这片笛声在他心里引起的共鸣,他的眼睛充满了复杂而古怪的神情:好像失去了什么,却又得到了什么。
这片在生活里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多么可爱的孩子的蒙昧!而自小在大自然里感受到的,那片混沌、模糊、不成形的音响,却找到了明晰的形象。在这许多热情、粗犷的听众里,却只对孙长宁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他久已等待着这片笛声。
梁老师被他的神情深深地触动了,问道:“你喜欢吗?”
他点点头。又何须说呢?
梁老师特地为他演奏起来。孙长宁的心重又被激动着,还是说不出一句话来。他苦恼了,皱着自己的眉头,突然,像是受到了什么启示,他噘起嘴唇,用口哨把梁老师吹过的乐曲中的几个小节重复了出来,他的脸立时放出光彩。这口哨比什么语言都更能表达他心里的感受。
他们的心,被同一种快乐和兴奋激发着,在这旋律的交流里,彼此发现着,了解着,热爱着。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年龄的差别,忘记了时间已经渐渐地过去。
孙长宁死活不肯回家了。还要上学呀!那又有什么关系!
伐木工人中流传着的许多对抗联的回忆,还有围猎熊瞎子的故事,这就是语文课;一根根伐倒的树木,这就是数学课;劳动里还有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休息的时候,梁老师除了教他读、写、算,还教他吹那只魔笛,有事还会为伐木工人们演奏。演奏常常是即兴的东西,伐木工人们往往从那动人的旋律里听到他们自己平时随随便便哼唱过的家乡小调,他们好像在这笛声中遇见了自己熟识的朋友,快乐而亲昵。
在共同的劳动中,梁老师进一步发现,大自然的优美和劳动的、创造的快乐,给了这个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许多简单而纯朴的旋律,并不经过什么构思,却不断地、随便地从他的口哨里流泻出来。当然.要使这样的旋律变成真正的艺术,还需要他和孩子进行艰苦而持久的努力。他多么喜爱这个气质朴实的孩子,又多么珍惜这个孩子的才能啊!             
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他争分夺秒地把他留在世上的最后的时光全都用在孙长宁的身上。他相信乌云会散去,真理会胜利,真正的艺术将会流传下去。这个生长在遥远的林区里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会的!
他对孙长宁说:“不错,你有天赋!可是天赋就像深藏在岩层底下的宝石,没有艰苦的发掘、精心地雕琢,它自己是不会发出光彩来的!”
他坚决打碎孙长宁的任何只从技巧着眼的企图:“这是浅薄!”他生气地敲着乐谱,“我要你表现的是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巧!你必须力求理解你要表现的是什么!理解,首先是理解!”
当他终于听到孙长宁能够完美地演奏完一个乐曲的时候,隐忍着癌症带给他的疼痛,他微笑了——那么美的微笑,使孙长宁久久不能忘记。
他欣慰地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四人帮”和疾病夺去的,只能是他的肉体,而他的精神却在这个少年人的精神里,活泼泼地、充满生机地、顽强地、奋发不息地继续下去。
离去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长笛和几年来在森林里谱写的乐谱一齐交给了孙长宁。“我用它们工作、战斗了一生,现在,我把它们交给你。你要尽自己的一生,努力地用它服务于人民。音乐,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应该让它回到劳动人民那里去。可惜我已经不能和你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了……但是,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这个任务。记住,不论将来自己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品!懂吗?”
“懂!”孙长宁呜咽着。
“傻孩子,哭什么!我教给你的东西,你都记得吗?”他指的,不只是长笛。
“记得!”
梁老师宽慰地笑着,闭上了眼睛。
这是长眠在白桦树下的,使孙长宁永远不能忘记的那个人。
(原载《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有删改)
张洁(1937-2022),女,中国当代作家。1985年、2005年两次荣获茅盾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细致描写了师徒初次的音乐相会场景,“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老少两代音乐人吹奏出变革时代的命运交响曲。
B.孙长宁在初次听到笛音后“好像失去了什么,却又得到了什么”,似懂而非,暗示了音乐在主人公心中引起了巨大震荡。
C.孙长宁能从大自然和劳动中收获艺术想象力,未经构思即能吹奏优美旋律,表明他在音乐上的成长主要源于极强的音乐天赋。
D.小说结尾孙长宁用“懂”和“记得”坚定回答了老师的嘱托,明白了老师交给他的神圣任务,宣告了他的成长得以完成。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森林”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背景开阔,它是主人公孙长宁的“乐园”,也是梁启明的教育场。
B.作者采用多元的叙述视角,将十四岁的充满生机的新人形象与历史的、即将离去的梁启明形象对照,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C.小说的情节曲折而动人,作者主要通过笛声线索来推进情节,梁老师临终永别的场面,情节达到了高潮,令人悲痛惋惜。
D.小说富有历史意味、政治色彩和人生哲理的艺术思维,把光明的故事推溯到变革的年代写起,使故事有启蒙性和信念感。
8.小说中梁启明老师的形象非常鲜明而感人,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说,诗意的启蒙,就是凭借对自然、艺术的审美体验而使蒙昧的心灵获得解放的审美启蒙。请分析文本是如何体现“诗意启蒙”的。(6分)




6.(3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C项,孙长宁的音乐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梁老师在艺术和人生方面的悉心指教,培养其成为“回到劳动人民那里去”的音乐家。
7.(3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小说的故事性是被淡化的,称不上曲折,作家的注意力也不在矛盾冲突的组织上,放弃了创造情节高潮的机会。
8.(6分)
(1)音乐素养高,才华横溢。
(2)忠于理想,性格坚强,不屈服于压力与迫害。
(3)勤于事业,爱才惜才,培养未来的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音乐家。
【解析】本题考察鉴赏小说文学形象的能力。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1)自然的诗意是启蒙的基础。大自然的优美和劳动的快乐,给朴实的孙长宁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音乐的教化是启蒙的媒介。如童话魔笛一般的音乐,是梁启明教育和孙长宁成长的媒介。
(3)心灵解放是诗意启蒙的追求。在社会变革年代,梁启明的音乐及人格教育,促使孙长宁丢掉了森林孩子的蒙昧。梁启明的音乐生命在孙长宁身上传递,有力地暗示出音乐可以使饱受政治创伤的人们获得心灵的解放和新生的权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