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窑,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丢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德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寓意“九州一统”,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索嘴插入外卖、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套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是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
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载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贱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词,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游击队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鬼子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
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摇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恳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疑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屁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围……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干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贼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挖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徐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鬼子进入猴头山遗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鬼子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 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层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屈旺带着伏计连夜离开石湾,沿南河向猴头山方向而去的第二天黄昏,日本鬼子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和伙计们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得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放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选白《活字纪》2020年2月,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集中体现了胡金洲小小说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魅力:富有传奇性的叙述建构,对鲜活的民族文化形态的生动呈现,以及“传奇”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带给读者极具张力的审美体验,圆满地实现了小小说咫尺之间涵纳万里之象、以小博大的美学意图,开启了文化审美的新路径。
故事的传奇性审美效果,得益于作家对叙事艺术、修辞策略的娴熟运用与精准调度,简言之,即“省略”和“暗示”:“省略”是叙事的空缺艺术,而“暗示”则隐藏于字里行间,将无法省略的重要信息以隐蔽方式点到为止.当“省略”和“暗示”有机协调之后,小说的艺术韵味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摘编自张治国《“传奇”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穗儿红”为篇名,体现了作者既以泥壶为情节链珠讲述故事,又将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巧妙构思。
B.“九套壶”壶腹上镌刻的跋文与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的审美追求。
C.屈氏凭借机敏与警觉,挫败了日本兵进军四川的阴谋,为消灭敌人、保护民族文化瑰宝立下了不朽之功。
D.小说以全民抗战为背景,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的场景,揭示了军民团结、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地域特产,引出屈旺并介绍其身份、技能,为下文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蓄势。
B.小说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了屈旺鲜明的形象,他制壶技艺高超,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且始终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C.小说情节跌宕曲折,张弛有度,围绕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展开,线索单一明晰,写得详细完整。
D.小说语言雅俗并用,形象生动,作者如同一位了然的老者坐在读者面前,将这一"智斗”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8.文本二评价文本一说“小说集中体现了胡金洲小小说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魅力”,联系全文简要而具体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9.结合文本二的观点,简析文本一的传奇性审美效果和艺术韵味是怎样创造出来的。(6分)
答
6.【解析】B(“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有误,结合壶上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联系前文“寓意‘九州一统’”可知,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7.【解析】C(“线索单一明晰”错误,小说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为主线,游击队为副线。)
8.①小说中事件发生的地域(石湾和猴头山)、人物(屈旺)及其家族渊源、抗日组织(游击队)、情节发展过程(带路、说壶、伏击、卖壶、奇袭)、叙事风格(谈笑从容)都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引人入胜的魅力,体现了作者小小说传述建构的传奇性特点。②对泥壶的泥料、款式、工艺,特别是对九套壶的寓意和壶腹上镌刻的跋文与诗句,以及日寇掠夺祖传九套壶的诡计的描写,呈现出鲜活的民族文化及其生态状况,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文化意识。③“穗儿红”既是小说传奇情节的链珠,又是作者进行文化观照的载体,小说通过“穗儿红”,把传奇的故事和中华文化生态融为一体,传奇为“形”,文化为“神”,“形”“神”兼备,揭示了军民团结、同仇御敌和保护民族文化瑰宝的宏大主题,突显了作品的个性和艺术魅力。(6分,每点2分)
9.①运用省略:有两条叙事线索,主线为屈旺智斗日酋、保护九套壶,写得详细、完整;副线是游击队抗击日军,则采用只写两次战斗结果,省略全部过程的艺术处理手法,既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有利于突出主线。两条线索又借助屈旺的叙事视角相互交织,形成一体,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揭示了军民同仇御敌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②运用暗示:小说多处运用言语特点(“冒出一两个叠音词”“中国……我们中国”等),设置悬念(“不妨陪这小子玩玩”“来人主动止步”“那人看后,不语”)、伏笔(“山里游击队派人来”、指道猴头山、藏真壶摆仿壶、“向猴头山方向而去”)和铺垫(铺写地域特产、细写“九套壶”),通过些方式,暗藏重要信息,使小说充满神秘色彩,引人入胜。③将“省略”和“暗示”有机结合,协调融会,使小说结构紧致,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言简而意阔,产生了强烈的传奇性审美效果,让读者在不断的生疑、求解中,感受到小说的艺术意味。(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