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 妈
王愿坚
“冯司长的儿子忆平来了”的消息传开了。晚上我们来到司长家,他们母子正在叙离别之情。今天司长兴致特别好,用我们平日里熟悉的缓慢声调,讲起了关于她和孩子的故事。
“我俩分开是在1933年,他还不足六岁。
“当时我和他爸爸在汕头做地下工作。后来他被调到江西,平平就留在我身边。
“我给一个老板做佣人,有天买菜时,我接到任务到城郊接一个香港来的同志。我请好假,买了几个烧饼留给孩子就动身了。
“完成任务回来,看见孩子满头满脸流着血,扑到我怀里,哭着哀求:‘妈妈,咱们走吧!……,我一面给他包扎,一面问。原来是东家的孩子放学见到平平吃东西伸手就抢,平平不给。那孩子掏出砚台就打,你们看!”她抚摸着忆平留有疤痕的额角,我仿佛看见了当时的鲜血和屈辱的泪。
“当时.我又难过又气愤,可也没法:‘孩子,走,能走到哪儿?妈带你到外面去玩吧。’其实我还有任务:把一份文件交给党组织。我领着他沿大街往接头地点走。
“孩子望着橱窗里五颜六色的玩具和衣服,妓起勇气说:‘妈妈,买!’
“我把手插进衣袋抓住刚发的一块多工钱;捏了一阵,还是空着手出来——那得吃饭哪!
“弦子说:‘妈妈,人家念书.我没有,人家……’说着两颗泪滴下。是啊,老板家的孩子吃好穿好有书读,而我的孩子……我咬咬牙,抱起孩子走进店里,拿出工钱给孩子买了一件小褂、两块点心和一副骨头制的小手串。看着孩子大口吃点心,我心里感到舒服极了。”
我们为这个革命家清贫的生活和她那母亲的心激动着,静静地等她继续讲。
“第二天清早,我接到上级指示去上海送一批文件。一切妥当,就是路费不凑手,上级要我明天到他家取钱买票上船。
“我赶回去辞了工。
“第二天,远远看见上级同志家的窗帘低低地放下来了——这是出事了的暗号。又看见警察抬着东西出来;门口一个三岁的女孩正在喊爹叫妈地哭,我认出是这个同志的
孩子。
“警察走远,我让平平悄悄把女孩领来,抱到怀里。地下党是单线联系,给孩子买了东西现在没钱,怎么上船去上海啊!
“我领着大的,抱着小的,来到一家大门楼底下,孩子们睡着了。我接着孩子,接着文件,听着那震碎人心的海涛,一夜没合眼。
“天亮了,一位围着围裙的大嫂挎个竹篮出来。看见我们问:‘你娘儿们怎么在这里?’
“我只得撒谎:‘母亲病重,想去上海看看,没上去船。,
“说话间,孩子醒了嚷着饿。那大嫂进去端出一碗粥,给他们吃,又安慰我。我说:‘大
嫂,不瞒你说,我缺的是盘缠!’
“她看看我,又摸摸孩子问:‘你还回来不?’
“‘回来?’我不懂她的意思,含糊应着:‘回来。’
“‘要是回来倒有个办法,可是不知该说不该说……’
“我催她:‘只要我们娘儿仨上得去船就行。’
“‘娘儿仨怕不行。我是说把一个孩子留给我东家,以后你有了钱还怕孩子赎不回来?’
“你们知道,潮汕地区兴买儿女,实际上是买劳动力。
“这太意外了,我脑子‘嗡’的一声说不出话。大嫂道:‘我说不该说呀,这倒成了拆散你们母子了……’说完走了。
“我把两个孩子拉到怀里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小女儿爹妈正在监牢受酷刑,我怎么也得把她带大。再看看平平吃东西的模样,多像他爸爸呀!我想起他爸爸临去江西说过:‘辛平,孩子留给你,受累的是你,幸福暂时也是你的,可想念他的却是我呀!,我怎舍得把他扔给陌生的、又是财主家去受罪呢?
“‘吱——’船的汽笛响了,仿佛在用震人的大嗓门呵斥我:‘辛平啊,你入党五六年了,
怎么还这么糊涂?’那大嫂的话也在响:‘有了钱还怕孩子赎不回来?’
“那大嫂回来了,从篮底摸出两个炸糕给孩子,对我说:‘妹妹,这年头穷人命苦,另想办法吧……’
“‘大嫂,就照你说的办!’我的泪涌了出来。
“大嫂问:‘当真?’
“‘当真!’
“那,是哪个呀?’
“呶。’我咬紧牙抬手指向平平,那手有千斤重。
“大嫂搀起平平的手说:‘走,跟大妈去吃东西!’
“约莫一个钟头,大嫂拿着三块银圆,领着孩子出来了。隔了一个钟头,我觉得像隔了多少年。我没顾得接钱,抱起孩子。
“大嫂含泪道:.妹妹心放宽,我在这儿不会让孩子屈着。’
“我万分感激,从三块钱里拿出一块给她:‘我们娘儿俩,船票和吃食两块够了;这钱你存着,孩子要有个三灾八难的,费心给请个大夫。’说完我抑制不住哭起来。孩子看出我要走,赶紧揪住衣服。大嫂把他的手掰开哄道:‘妈妈买完票就来。’又对我说,‘快去买票上船吧!看完老人就回来。’
“回来?回来的可能很小。我看了孩子一眼,狠狠心,抱起女儿走了。
“我不敢回头,害怕自己会跑回去,就抱紧女儿,朝着码头拼命快走。
“走出好远,听见孩子叫:‘妈妈!”’
她的话停住了。屋里静得很,只有外面的北风在呼叫,把细细的沙子撒到窗子上来。
不知哪位女同志唏嘘地哭起来。
“后来,革命活动中我被捕了,在狱中度过几年。出狱后,想尽办法找他。特别是他爸爸牺牲后,我更是想着孩子……
“忽然,你们看见,他来了。”
忆平往母亲身边偎了偎,叫了声:“妈妈!”
“妈妈!”我们都情不自禁地重复着这个字眼,最后不约而同地向着冯司长,大声地喊出来:“妈——妈!”
司长笑了,忆平笑了,我们也笑了。笑声钻出窗棂,在宁静的首都的夜空里,飞散得很远,很远……
1957年1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位慈爱
而富有革命情怀的母亲形象,真实生动,极具艺术感染力。
B.小说先后写到屋里很静、屋外呼叫的北风把沙子撤到窗上的环境和笑声钻出窗棂在
夜空里飞散的情景,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C.“我咬紧牙抬手指向平平,那手有千斤重”中的“千斤重”,写出冯司长为了完成任务不
得不割舍儿子时内心的沉重和不舍,也反映了她坚定的革命信仰。
D.忆平被东家儿子用砚台打,哀求妈妈带他离开,妈妈却说“孩子,走,能走到哪儿?”暗示了那个年代的老百姓无路可走的社会现实。
8.文中有关革命同志女儿的内容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叙事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
7.B
8.这部分内容不能删去。①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冯司长带走革命同志的女儿,才有了下文把哪个孩子留在财主家以换取船票钱的矛盾冲突和与自己孩子常年的别离。②它使人物形象更突出。冯司长宁愿舍下自己的孩子,也要把被捕革命同志的女儿带大,这一取舍更加体现了革命同志之间的真挚情谊和冯司长的善良无私。③它使主旨更为凸显明确。无论是冯司长,还是革命同志,都有舍小家为国家的革命精神,有关革命同志女儿的内容使文本主旨得到凸显。④它照应了题目。革命同志被捕后,冯司长就承担起了照顾小女孩的责任,并将她称为“女儿”,这一部分内容也照应了标题“妈妈”。(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代入感,使叙述更加真实、亲切自然。②借助对话。借大嫂和冯司长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述集中紧凑,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跃然纸上。③回忆和现实交织展开。文中既有冯司长对往事的回忆,又有现实场景,还有历史背景,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和可读性,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思索。同时,以时空变换的方式安排情节,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有利于主旨的表达。(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