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州道上
邓友梅
赶车人个子魁梧,黑地里看不清脸相,问过我俩的来处后,骡车就摇晃着出了村子。
风悠悠地吹着,一团团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
坐在我对面黑影中的是顾彤,一个热情而容易激动的人。我俩来临沂采访,对象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社主任。顾彤望望四周,充满感慨地说:“这条道,我十年没走了。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这两天,看到这久别的景象,他的影子又在我眼底活了过来。”
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
*
一九四七年夏末,我们那个纵队奉陈毅将军的命令从鲁中插到鲁南敌后,破坏敌人的重点进攻。
西进第一天,火药烟似的黑云连成一片,从西北方压下来。风带着沂河两岸的砂石,滚卷过鲁南平原。我们用毛巾包上脸,走一二十步睁眼看看前边的人。夜里,风小了,翻了海似的大雨砸下来,转眼就没了路。我们把绑腿解下来,从头到尾连成一根长索,抓着走路。沂蒙山虎啸似地吼着。离我们三四里地远有部队在打阻击,我们却连枪声都听不见。到天亮,总共才走了二十来里路。上级命令休息两小时,分班做饭。
我在连里当文书,通讯员给我送来一茶缸煮黄豆。这时,从我们的来路上,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一个人。这人好魁梧的个儿,长脸,高颧骨,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
他走到我面前,看看煮黄豆,爽快地说:“同志,给我吃些行不?”
我把茶缸递给他,他就地一坐,一会儿就吃光了。放下茶缸,他问:“咱们连上有药没有?我这胳膊还没包扎呢。”
我问他是哪个单位的,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湿了的土皮夹,又从皮夹里抓出一张复员军人证明书,上面印着:临沂县支前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我们连的卫生员上个星期牺牲了,留下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救急包在我皮包里。我把红药水倒在手巾上,轻轻给他一抹,手巾被一件硬东西挂住了。他浑身紧张了一下,用力推开我,两眼注视着伤口,两根指头捏着一块弹片,狠命一拔,随手扔到泥里,抢过药水,往伤口浇,拿救急包按住,又用破袖子一裹,一声不响地走了。
我们连队有任务,不能帮他。但到了休息站,我们捡了一匹骡子,指导员命令我拉着它等那位同志。
我找个树下坐好,不知不觉睡过去了。睡着睡着,一阵机枪声惊醒了我。四架野马式飞机在东边开阔地上空俯冲,响起一阵阵枪声。地面有一个人,一会儿倒下,一会儿跳起来往这边跑。
他看见我,怔了一下,随即又倒了下去,这次却没再爬起来。飞机又在他头上扫射了好久,然后盘旋了一周,嗷嗷嗥着,朝西边飞去了。
他还没起来。我把骡子拴在树杈上,想过去看他。还没出树下,就听他喊:“别动,飞机还要回来。”
果然,话音刚散,一架野马式飞机从我身后掠过来,又在开阔地的上方旋了一圈,这才飞走。
飞机消失后,他带着满身泥水走过来,正是那位同志。他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
我拆了些树枝,把我俩和骡子都伪装起来,扶他骑上牲口,在青纱帐里走。走着走着,忽然,头顶上嗖嗖两枪,四周看去,糟了,五十米开外有十几个敌人,正往我们这儿跑。
他一下子就跳下来,伸手从我皮带上拉出手枪,夹在左胳膊弯里,右手抽出匕首,喊道:“快,上去!”
我说:“你先上!”
他说:“你上去拉我!”
我两手按住骡背,往上一窜,刚迈过一条腿,那骡子就像疯了似的,尖叫一声,撒腿飞跑。我喊“吁”,拉缰绳,揪棕毛,怎么也不能使它慢一步。
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
又跑了一阵,看见连队了,我大声喊:“快拦住,快拦住……”
大家拦在路上,那骡子原地转了个圈,颓然倒下来,我看见它屁股上有一道匕首划过的血痕……
*
说到这里,顾彤长吁一声。
“可惜我没记住他的名字,不然,这次倒可以打听一下。”顾彤沉默了片刻,又叹气道:“不过若真打听出他还活着,我也没勇气去见他,这些年自己进步得不快啊!”
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落在地上连声音都没有。
到了岔路口,车停住了。我们感激着跳下车。赶车人咳了一声,沉闷地说:“你说的那人没死,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叫陈宝田。”
“陈宝田!”我惊叫道,“我们要访问的就是陈宝田!”
顾彤问:“你怎么知道的?”
赶车人笑道:“我怎么不知道?”
顾彤定睛一看,怔住了。我也怔住了。可不是吗,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彤和“我”来临沂采访,看到的“黑云”等景物与连队西进时相似,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
B.从“狠命”拔出弹片等描写,可见陈宝田性格坚忍;从先送走战友、再独自轻松脱围等情节,可见其临危不乱。
C.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
D.开篇写“黑地里看不清脸相”,结尾写景物逐渐浮现,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着真相即将揭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两次写到下雨均富有意味,第一次写夜晚大雨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
B.顾彤是讲述者,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他也是故事的亲历者,他的所见所感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伟大。
C.小说先写了吃黄豆、树下休息等相对平静的场景,接下来的飞机轰炸、陷入敌围等情节却令读者的情绪紧张起来,笔法上张弛有度。
D.小说开篇写到“赶车人个子魁梧”,而顾彤感慨“那人高大的身影”,先埋伏笔;结尾再点明二者同为一人,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8.“沂州道上”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画线部分在刻画陈宝田形象时,既有不变之处又突出其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6.(3分)D
7.(3分)A
8.(4分)参考答案:
①“沂州道上”作为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②“沂州道上”也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6分)参考答案:
①不变之处:“长脸,高颧骨,大眼睛”等外貌特征。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印象,表现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与感激之情,也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2分)
②变化之处:面容变得更憔悴,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突出陈宝田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解放后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3分)
③变与不变,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