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士墓
耿立
乡间的墓地上兀立着一个石碑。石碑上镌着魏碑“义士哑孩”。
哑孩没有名字,王士臣喊他哑孩,别人也喊他哑孩。日本人来之前,王师傅风雪天赶会,在人面馆里拾到一人两三岁的、人,到了家里。王师浦把孩子的衣服脱掉,放在被宫,三天二夜那孩子才醒。
王师傅唤他,一字不应,孩子的眼睛告诉了王师傅,这是一个哑巴。
王师傅带了哑孩来到了日本人的营房和炮楼,为那些人做饭。为首的日本人,来自日本列岛的山口县,文文静静的,戴一副眼镜,人们叫他桥本,是学生出身,但随身的一把军刀和一条纯种的如牛犊大的狼狗,使人感到了一股戾气和不祥。桥本对汉学颇精通,他从什集的老中医秀才石远来那里借明版的《金瓶梅》看。到了中秋,他让王师傅备好菜,烙上石远来爱吃的葱花千层饼,让哑孩送到,然后,桥本就和石远来聊起《黄帝内经》,说起阴阳辨证。老中医就慢慢地应付。
桥本有时也和王师傅喝酒,是纯正的日本清酒,王师傅嫌淡,就让哑孩到什集隅首的酒店打烧酒,小小的一茶碗,王师傅仰脖就灌掉。桥本有时就唱日本的歌曲《君之代》(日本国歌),唱着唱着就流泪。这个时候,王师傅就起来走开,哑孩见师傅走开也像尾巴跟着师傅走了。
师傅就去伺候桥本的那条狼狗,哑孩看狼狗温顺地在师傅的手下吃着特意烧炙的牛肉,那是一条俊秀的狗,也是令人生畏的狗,直矗一对尖尖棱棱的耳朵,扫帚似的尾巴和一双惨绿而放射凛凛寒光的眼睛。
谁知,一天黄昏,师傅在喂狗时,一根骨头卡在了狗的喉咙,其时桥本正在饮酒,师傅直觉着麻烦要来了,就唤哑孩拿醋往狗嘴里灌。狼狗挣扎着,后爪子抓地前爪立起,两眼由绿到红,痛楚满布的脸上闪烁的是凶光,当师傅灌醋的时候,那狼狗就急急地一下子生吞了师傅的手。
这时不知哑孩从哪里拿起一根劈柴,顺势就往狼狗的臀部狠狠敲去。狼狗“嗷”地叫了一声放开了师傅,骨头也随即吐了出来,满嘴的血滴在什集的土地上,狗趁势准备向哑孩扑去,像要撕掉人的筋骨和灵魂。
黄昏在那时凝滞了。桥本橐橐地出来了。
他看到了师傅血淋淋的手、地上的劈柴和狗吐出的牛骨。桥本两眼狐疑,他走到狼狗的跟前,用手抚慰着狗。
师傅和哑孩的眼睛里布满恐惧。桥本吹起了哨子,然后就回到屋里,扎上武装带,穿上马靴,挂上了军刀,狼狗呜咽呜咽地叫着,像是控诉。
大家刚吃完晚饭,听到集合的哨子,都急匆匆地跑出集合,日本人和汉奸惊恐地看着两眼发红的桥本。然后,桥本说了一句日语,就从队列里出来了两个日本兵,把王师傅架起,刹间,王师傅被吊在了出操的单杠上,哑孩用手比划着哇哇向师傅扑去,想解下师傅臂膀上绑的绳子,日本兵一脚踢得哑孩跌在几步外的沙土里,跌得很响。
桥本走到离师傅几十米的地方,脸朝着师傅,微笑着举起了匣枪。
“看,支那人,左脑壳!”
“啪!”枪响了,桥本的匣枪很脆很响,震得炮楼上的蝙蝠扑扑地旋飞,人们想,王师傅完了,那时,杀掉一个中国人,像屠掉一只狗。
可是枪响了,王师傅还是那样被吊着,眼睛惊恐地看着哑孩,光光的脑袋,只左耳有花生大的凹痕在滴血。
桥本是像猫对待耗子般拿人作弄?还是真的把活人做靶子?
这时桥本的手又举起了,他瞄向王师傅的右脑壳,扣动了扳机。
还是很脆很响的一声枪响。但是王师傅只右耳有花生大的凹痕在滴血。
像是到了高潮或结尾,队列中的日本人高举双臂过头高呼“崽!”(日语:万岁)
桥本满意地一挥手,然后马靴一并,转身回到炮楼,王士臣被卸下了。王师傅的命被保住了,但经那一吓,就卧在了床上,再没能起来。——父亲说,王士臣虽然是厨子,整日与刀和火打交道,但胆子奇小,过年时连炮仗都不敢放。
师傅死掉了,炮楼的厨房里只剩下了哑孩,孤单单做好饭,就站在厨房的门口,向吊过师傅的单杠望去,一连几天,哑孩都是这样的神情。
后来,整个炮楼的日本人都全身发乌、口吐白沫痛苦地死去,桥本和他的狗也死了。
哑孩自己把自己吊在了那个单杠上,像是一个大大的感叹号,也是一个问号。这是1945年春天的事,离日本人投降还有半年的时间,那时麦子开始扬花。
80岁的老中医石远来把哑孩埋掉了,用一只木匣子,他称亚孩为小义士,在石碑的背面,石远来先生用道劲苍老的魏碑写了一段话:
呜呼!故国神州,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如此毒杀倭寇者,有几人欤?
每次到父亲的墓地,我总是用手抚去这墓碑的杂草与牛羊的粪迹,父亲去世有年,墓草苍黄,父亲是亲见过哑孩的,父亲曾亲手为哑孩成殓,父亲说老中医石远来对流泪的成殓的人说,不要把泪珠滴在哑孩的身上,那样,哑孩归去的路上,就走得不安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师傅救下哑孩并抚育他长大,体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人世的温情。
B.桥本没有开枪打死王师傅,因为王师傅给日本人做饭,也和自己喝过酒。
C.桥本的狼狗俊秀但令人生畏,其实就是桥本本人形象的写照。
D.描写哑孩吊在单杠上的尸体像是感叹号,也像是问号,含义丰富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多但很有表现力。“黄昏在那时凝滞了”“那时麦子开始扬花”等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画面感与悲剧氛围。
B.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并没有“脸谱化”。比如桥本,叙述他精通汉学,借明版的《金瓶梅》,喜欢和老中医聊天等,就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多元。
C.小说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比如描写桥本枪击王师傅时“微笑着举起了枪匣”,“微笑”这一细节就意味他只想吓唬王师傅。
D.小说语言平实,重叙事,少抒情。比如描写桥本枪击王师傅,只有平静近乎冷酷的叙述,但字里行间让人凝神屏气,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8.请简要分析小说塑造哑孩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4分)
9.小说写完石远来先生写在石碑背面的一段话后即可结束,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最后一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6.B(强加因果,因为桥本想用一种更可怕的方式对待王师傅。)
7.C(“微笑”这一细节展示了桥本阴险歹毒,让人不寒而栗。)
8.①动作描写。“这时不知哑孩从哪里拿起一根劈柴,顺势就往狼狗的臀部狠狠敲去”,体现出哑孩的机智。
“哑孩用手比划着哇哇向师傅扑去,想解下师傅臂膀上绑的绳子”,在师傅面前跪下等,体现出哑孩对师傅的深情和他的知恩图报。②神态描写。“师傅和哑孩的眼睛里布满恐惧”,哑孩“就站在厨房的门口,向吊过师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在情节上,与开头交代的墓地环境以及文中插叙的父亲对王士臣的介绍相呼应。②在达效果上,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③在主旨上,老中医石远来的话以及当时人们掉下的眼泪,体现出人们对哑孩大无畏精神的赞颂,“我”在墓地所抒发的情感,也体现出后来的人们对哑孩的纪念,深化了文章主题。(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