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髻阅读答案-琦君

2022-01-29 14:56超越网


琦君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
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如洗了头,脏水流到阴间,阎王要把它储存起来,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头,脏水才流向东海去。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她乌油油的柔发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发夹给她,要她戴上。妈妈一定是戴上了一会儿就不好意思地摘下来。那么这一对水钻夹子,不久就会变成我扮新娘的“头面”了。
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她送母亲一对翡翠耳环。母亲只把它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也不让我玩,我想大概是她舍不得戴吧。
我们全家搬到杭州以后,父亲要母亲出来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丝髻儿实在不像样,所以父亲一定要她改梳一个式样。母亲就梳了个鲍鱼头。在当时,鲍鱼头是老太太梳的,而母亲才过三十岁,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儿笑,父亲就直皱眉头。我悄悄地问她:“妈,你为什么不也梳个横爱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环呢?”母亲沉着脸说:“你妈是乡下人,哪儿配梳那种摩登的头,戴那讲究的耳环呢?”
姨娘洗头从不拣七月初七,一个月里都洗好多次头。洗完后,一个丫头在旁边用一把粉红色大羽毛扇轻轻地扇着,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飘得人起一股软绵绵的感觉。父亲坐在紫檀木榻床上,端着水烟筒噗噗地抽着,不时偏过头来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发油,香风四溢,然后坐正身子,对着镜子盘上一个油光闪亮的横爱司髻,我站在边上都看呆了。姨娘递给我一瓶三花牌发油,叫我拿给母亲,母亲却把它高高搁在橱背上,说:“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泛胃。”
母亲自己梳出来的鲍鱼头紧绷绷的,跟原先的螺丝督相差有限,别说父亲,连我看了都不顺眼。那时姨娘已请了个包梳头刘嫂。她每天给姨娘梳各式各样的头,越发引得父亲笑眯了眼。刘嫂劝母亲说:“大太太,你也梳个时髦点的式样嘛。”
母亲摇摇头,响也不响,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亲不久也请了一个包梳头陈嫂。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陈嫂越梳越没劲儿,不久就辞工不来了。我还清清楚楚地听见她对刘嫂说:“这么老古董的乡下太太,梳什么包梳头呢?”我都气哭了,可是不敢告诉母亲。
从那以后,我就垫着矮凳替母亲梳头,梳那最简单的鲍鱼头。我一绺绺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
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螺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
不久,姨娘因事来上海,带来母亲的照片。三年不见,母亲已白发如银。我呆呆地凝视着照片,满腔心事,却无法向眼前的姨娘倾诉。她似乎很体谅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谈着母亲的近况。我低头默默地听着,想想她就是使我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人,可是我已经一点都不恨她了。因为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难相依的伴侣,母亲早已不恨她了。我再仔细看看她,她穿着灰布棉袍,鬓边戴着一朵白花,颈后垂着的再不是当年多彩多姿的凤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条简简单单的香蕉卷,她脸上脂粉不施,显得十分哀戚,我对她不禁起了无限怜悯。她的空虚落寞之感,将更甚于我母亲吧。
来台湾以后,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亲人,我们住在一起有好几年。当年如云的青丝,如今也渐渐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夹有丝丝白发。想起在杭州时,她和母亲背对着背梳头,彼此不交一语的仇视日子,转眼都成过去。人世间,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呢?
我怔怔地望着她,想起她美丽的横爱司髻,我说:“让我来替你梳个新的式样吧。”她愀然一笑说:“我还要那样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
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把姨娘送的翡翠耳环“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面对刘嫂的建议,“噘起厚嘴唇走了”,这些描写意在表现母亲审美眼光传统老旧。
B. 对于姨娘年轻时的打扮,“我”屡屡流露出欣赏和艳羡,表明少不更事的“我”纯真善良,对家庭内部潜藏的矛盾缺乏感知力。
C. 本文对父亲的描写简洁却使之形象鲜明,他一定要母亲改梳一个头发式样,且对母亲的鲍鱼头“直皱眉头”,可见他对结发妻子缺少理解和尊重。
D. 作者从年幼时的记忆写起,娓娓述说了一段凝聚着两个女人发髻变迁的沧桑岁月,着重批判了旧时代婚姻制度给女人带来的精神创伤。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是本文情绪的转折点,父亲并没有带回装扮母亲的水钻发夹,却带回让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姨娘,这种反差为表现母亲后半生的愁怨做了铺垫。
B. “髻”是全文的中心意象,不仅成为连接情节的线索,逐步推进情节发展,更象征着两个女人之间的精神对立,这种象征内涵贯穿全文始终。
C. 本文视角独特,父亲、母亲与姨娘之间,有多重看与被看的关系,而这一切,又都在“我”的默默观察和体会中,这样便于展示各自的心理特点。
D. 本文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叙述简洁,描写传神,情感真挚细腻,文字典雅隽永,在思想和艺术境界上都颇具水准。
8. 为了凸显人物的性格差异或处境变化,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各找出一处进行分析。
9. 有人说,本文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温柔敦厚的情绪”,也有“超越人生的悟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6. C   
7. B  
8. 横向:①通过母亲和姨娘对“髻”的样式喜好、洗头习惯的对比,塑造母亲和姨娘迥然不同的形象:母亲传统朴素,姨娘新潮漂亮;②父亲对母亲的发髻,“直皱眉头”,对姨娘则“眼神里全是笑”“笑眯了眼”,反映出父亲对母亲的淡漠和对姨娘的宠爱。
纵向:①母亲年轻时候头发是“又粗又长的辫子”“螺丝似的尖髻儿”,到老年“剪去了稀疏的短发”,乃至“白发如银”,前后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忧思和愁绪;②姨娘自从父亲去世后,发髻由“多彩多姿的凤凰髻或同心髻”,变成“一条简简单单的香蕉卷”,凸显了人世沧桑和荣衰无常  
9. ①作者叙写了母亲和姨娘长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写了母亲和姨娘晚年的凄苦、患难相依,这是本文的哀怨之处。②作者并没有把怨恨作为主要内容来写,没有刻意渲染家庭矛盾,有哀愁成分但是表达得比较克制,可谓“不伤”“不怒”“温柔敦厚”。③对于母亲和姨娘的命运和不幸,作者更多的是表达理解、同情、宽容和悲悯,作者感悟了人生爱恨情仇的虚幻,获了精神的解脱,以更高的智慧超越人生的苦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