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一把斧头的记忆阅读答案-赵明山

2022-01-21 09:44超越网

一把斧头的记忆
赵明山
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
很快,我和另外15把斧子别在了16名战士的腰里,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鬼子,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鬼子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25个日本鬼子,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
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1942年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30多里。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
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
我数了数,他们16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7支短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30来支三八大盖儿和短枪,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鬼子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扫描了。
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日本鬼子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鬼子建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
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
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展,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本鬼子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像头煺了毛的猪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鬼子们送上西天。伴随着鬼子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是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几乎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21具鬼子的尸体,仓皇逃跑的4个鬼子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
从腊月二十三鬼子进驻,到正月初九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鬼子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
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县委机关都转移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
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
(《小小说月刊》2021年1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一次奇袭日军据点姜庄子的行动。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中,战士们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小说写研究作战计划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是大队长储国恩并没有听从,而是我行我素,虽然最后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这种做法实在不太可取。
C.小说写到了战士张广寿的牺牲,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也许他并不会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即便前期准备再充分,战斗也是有偶然性的。
D.小说结尾写到了“我”的结局,没能走进历史博物馆,只能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流露出“我”无法继续发挥价值的遗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储国恩队长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开头,借助对“那一刻”情境式的刻画,树立起了一个强壮、果敢、坚毅的抗日队长形象。
B.小说借助“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 “米粒儿”一样的雪花、“漆黑的夜”、“漆黑的路”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紧张的战争气氛。
C.小说善用对比。如把“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和“我们身上闪着寒气”相对比,既体现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也暗示了战斗的严酷性。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平实而生动。如把口语“犄角旮旯”等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把日本鬼子比作“褪了毛的猪”,富有情趣。
8.“姜庄子斧头战”是抗日战争最激烈时的一次真实的模范战例。本文作为一篇小小说,在叙述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色及作用。(4 分)
9.小说结尾对文新县大队的战士们予以了高度评价一“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 分)


6. A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说储国恩队长“我行我素”不对,一方面他的选择出于对敌人心理的准确判断,另一方面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形势所迫,他的做法是英明果敢的。C项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体现战争的残酷性而非偶然性。D项“我”没有走进和没能走进是不一样的,而且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是一把斧头在和平年代最好的归宿,并没有所说的遗憾。故选A。
7. D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及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
D项把口语“犄角旮旯”等引入文章只能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把日本鬼子比作“褪了毛的猪”,是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故选D。
8. (4分)参考答案:
(1)小说别具匠心地以“一把斧头”的独特视角,来讲述见闻,叙述故事,寄寓情感,使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
(3)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细腻、生动、传神。
(答对一点给2分,任意答对2点即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艺术的能力,指向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
(1)说由标题《一把斧头的记忆》,到开头部分“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等处可知本文叙述时是以“斧头”这一物的视角展开的,这样使故事更独特、自然、亲切,也便于“我”的议论(“这不是去玩命吗?”)和抒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内容丰富,行文自由,可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作品内涵;
(2)结合“很快”“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战斗结束后,”等句子分析,本文整体以时间为序自然展开,使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
(3)开会商量时,“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米粒儿”一样的雪花,伺机行动时,“漆黑的夜”“漆黑的路” 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紧张的战争气氛。战斗结束后“我”的“昂首阔步”与敌方武器“横躺竖卧”甚至下“跪”的场面描写,渲染了战斗胜利的喜悦。
人物动作(“突然抡起”“摸摸我的头”)、神态(表情渐渐严肃起来)、外貌(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等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细腻、生动、传神。
9. (6分)参考答案:
(1)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的卓越品质。当鬼子的“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县委和县大队被逼得没有了退路,储国恩队长想敌人之不敢想,在仔细摸清敌情、认真研究作战计划后,果断采取了作战行动。
(2)不畏强暴、敢于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在斧头的眼里这就是去玩命,但文新县的战士们却能不被敌人所压倒,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通过智取,出奇制胜。
(3)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崇高理想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面对“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的恶劣环境,面对“孤军深入”生死未卜的战斗局势,文新县的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心里分外冷静,行动迅速敏捷,“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的定格”,为崇高理想而英勇献身,死得其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