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何先生阅读答案-刘立勤

2022-01-08 19:17超越网

何先生
刘立勤
何先生是倒流河私塾的先生,教古文也教西学,他的私塾远近闻名,不说是镇安城,就连五百里之外的商州也有人把孩子送到他的门下。何先生虽然博古通今,可思想却极其守旧,别的不说,单就学生入学,他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凡不行跪拜之大礼者,概不录取。而将军是个例外。
将军是十岁那年被他父亲用藤条捆了送到何先生门下的。何先生那时只四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何先生端坐在私塾堂前,给将军上了第一课:行三拜九叩之礼。十岁的将军倔强地站在先生面前,任凭他父亲磨烂嘴皮,打烂他的皮肉,威武不屈决不跪下。何先生从未见过如此桀骜不驯的学生,就紧紧地盯着那双聪慧不屈的眼睛,而他也充满敌意地久久地和先生对视着。何先生终于被那双眼睛盯得疼了怕了,也盯出了几分欣慰几分欢喜,何先生才开口问了一句话:“你为何不肯下跪?”“大丈夫岂可屈膝!”
稚嫩的声音砸在先生的心头,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何先生就留下了年幼的将军。何先生未曾见过如此倔强的孩子,虽然他也极喜欢男孩子不屈的个性,但何先生还是发誓要他跪下拜谢恩师。何先生想,自己教过的学生没有不给自己跪拜行礼的,留下他就要让他跪得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
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希望是一厢情愿。少时的将军虽然倔强,却也很聪明,他的学习始终是第一,而且还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使先生的满腹经纶得以展示,何先生十分喜爱他。在学习上也就没有让他下跪的理由,幸好少时的将军刁钻顽皮不说,还有一腔侠肝义胆,常常会招来许多的麻烦,先生也有了处罚他下跪的理由和机会。虽然先生一再调教,任凭先生苦口婆心或是打烂他的手心,他决不屈膝,望着他直直的腰板、绷直的腿,何先生不服,心中生出难得的一份欣喜。虽则如此,何先生仍然不肯放弃任何一个让他下跪的机会。他想,唯有这样,倔强的男孩给他下跪了,才说明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只有他跪下了,才说明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自此,何先生在精心辅导他的同时,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让他跪下的机会。机会真的很多,而他始终没有跪下,直到他五年后打瞎了横行乡里的镇长公子的眼睛,被迫离开私塾,他也没有跪下。何先生看着即将离开学校的他,几近哀求地说:“你还欠我一个礼呢!不行礼是不能算作我的学生的。”他看了看先生,泪水唰地流了出来,可他终于没有跪下,挺着腰板转身离去。何先生见了,眼窝一热,从学生册上除掉了他的名字。
名册上虽然删除了他的名字,心底却牵挂他的事情。知道他离开自己又考入西安的学校上了几年中学,后来到广州考上黄埔军校,经过多年的枪林弹雨,昔日的学生如今已成了少将师长,何先生仍然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将军亲自投递的帖子,抑或托人捎来的礼品,他概不受理。何先生内心常常以将军为荣,嘴里却仍不把将军当作自己的学生。他说,将军还欠他一个三拜九叩之大礼。
在将军离开私塾二十五年后的春天,将军又回到了倒流河镇,将军对外界说是向何先生还那个欠了二十五年的大礼的。何先生听了虽然深感疑惑,甚至还有一点恐惧,但他仍然按照老规矩焚香沐浴之后端坐在学校大堂之中,将军走进校门他没有起步迎接,将军走进大堂,他来曾欠欠身子,将军恭恭敬敬喊了一声“先生”,他也没有笑一声。将军知道,何先生是等待他还那个欠了二十五年的三拜九叩之大礼。
将军恭敬地站在何先生面前紧紧地盯着何先生,何先生一脸的威严和庄重,静静地盯着将军。
将军说:“先生,我今天本来是给您还礼的,可是我真的跪不下了,我只能给您鞠一个躬。”将军说罢,给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而何先生仍然一丝不动。
将军又说:“先生,我明天就要北上抗日,我担心我今天跪下,明天我就会站不起来。如若学生有生还之日,我一定会还上欠给先生的大礼。”
将军说罢,挺着腰板转身离去了。将军离去的时候,人们看见将军如铁的脸土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将军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在与鬼子的一场激战后,弹尽粮绝的将军被叛徒出卖而被俘。鬼子捉住将军后要将军给他们跪下就放一条生路,将军不跪,鬼子用木棒抽打将军的腿,将军腿断而不折,直立而亡。
将军战死的消息传到倒流河镇后,何先生失声痛哭泪雨滂沱、何先生在倒流河小学段灵堂悼念将军,何先生亲率全校学生行三拜九叩之大礼,何先生献给将军的花圈上亲笔写着:痛悼李忠烈将军,学生何思源叩首。何先生从此不许学生再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的“倒流河私塾”在结尾变成了“倒流河小学”,首尾遥相呼应,学校称呼的变化暗示了时代变迁。
B.将军打瞎了横行乡里的镇长公子的眼睛,被迫离开私塾,这一情节为后文将军北上抗日宁死不跪埋下了伏笔。
C,将军两度挺着腰板泪别何先生,表现了临别之际将军对何先生的不舍以及他不能被何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
D.将军被俘后遭受鬼子抽打,腿断而不折,最后直立而亡,这是将军不屈个性的表现,更是他民族气节的表达。
8.何先生开始一再让将军下跪,到后来自己给将军下跪,如何理解这一矛盾行为?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讲述了何先生和将军间的故事,作者为何将标题定为“何先生”而非“将军”?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7.C
【评分说明】选C给3分,其他选项不给分,两个选项及以上不给分。
【解析】“不能被何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理解有误。将军第二次离开没有不被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
8.①何先生一开始执着于让将军下跪,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②何先生给将军下跪,是表达自己对将军壮烈殉国的沉重哀悼和对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崇高敬意。③何先生这矛盾的行为,展现了一个教书先生的个性与境界,使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对“何先生开始一再让将军下跪,到后来自己给将军下跪”这一矛盾行为的理解,考查了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分析,学生做题时需要结合相关情节去分析人物行为背后体现出的人物心理,第①点从文中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第②点需要结合将军不屈殉国这一情节,分析何先生对于将军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一沉重哀悼和崇高敬意,第③点则需要考生联系何先生前后的心理变化并结合小说主题综合分析得出答案,何先生由执着于让将军下跪到反过来给将军下跪,表现出了教书先生有个性更有胸怀和境界。
9.①小说主要从何先生的角度讲述何先生与将军的故事,小说情节也主要是围绕何先生让将军下跪而展开,以“何先生”为题,能使情节完整紧凑。②何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以“将军”的故事展现了“何先生"思想行为的变化,以“将军”为标题,则不能很好突出“何先生"这一主人公正形象。③小说的主题重在表现“何先生"这位传统教书先生的个性与境界,“将军”在表现这一主题中处于陪衬地位,以“将军”为标题,与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不够吻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