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刘帆《渡船》杨晓敏《刘帆小小说简论》阅读答案

2021-11-03 10:21超越网

材料一:
渡船
刘帆
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
渡口的小卖部门前,大半个树荫下,坐着一群人,这是一伙要过江的人,也是马老四的渡客。过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习惯喊他“老四”。
马老四有个规矩,不到点不开船。因此,买了票的这伙人,就在岸.上树底下拖条板凳歇着。三三两两,也没个队形,惯了,这些渡客,马老四有的闭着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来谁是谁。
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马老四的儿子指着岸.上的一帮人说:“爹,他们在谈论架桥的事,吴乡长上次过江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
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马老四说“架桥”的事,或许,马老四会生气。然而,现在说话的是儿子,还有儿媳妇也在船上,马老四心头的气,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或许,是担心儿子听不懂,马老四故意抬高了八度声音,冲着青衣江吼道。然后背转身,朝岸上一声吆喝:
“开船喽——”
这马老四,今儿个怎么回事?离开船时间还有半个钟呢!
众人不情不愿的,一个个从树荫底下钻出来,拎着包,挑着担,牵着小孩,乖乖上船。
马老四如今的汽船,虽然比不得电视上海洋里漂浮的豪华游轮,但就在这青衣江,却也是十分地显摆了。比起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起码,在这往来两岸的渡客眼里的船,在这青衣江,上下游几十里远近,也就他的船最好了。所以,众渡客都喜欢往他的船扎堆。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过江从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说老实话,也没见到几个渡客感到不满。
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按理说,赚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脸上被江风吹、日头晒,人黝黑,更显老些。
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
马老四家族选择青衣江这一段宽阔江面摆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长,多狭窄江段,这样的地方,往往波涛汹涌,只有这宽阔水面,水路虽然远了点,但是水流平缓,摆渡才比较安全。特别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为避免狂风骇浪,降低风险,保证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缓江段适宜。
一年三百多天,马老四的船几乎没有看到停渡的。或许,这也由不得马老四,毕竟,青衣江两岸,走亲、采买的渡客们三三两两地过江,特别是往返的学生伢子,上学没少渡过,哪天停歇过?这使得马老四一家,上岸的机会就很少。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圩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圩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或许就是这个理。
马老四心中的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的圩日不同。刚才儿子的话,勾起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为传言有板有眼。原来计划架桥,桥址是选择在狭窄江段,为的是缩短里程,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但是,上个月,乡长从这里过河,在船上说可能在马老四这一处航道建桥,马老四听说后,对桥址就特别敏感。
“架桥”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已的活路。如此有针对性的设想,马老四不是傻子,随时在盘算上岸过日子的时间,那一天真的来临,马老四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马老四正准备开船,岸上突然传来呼声:“等一等!”马老四停下来,朝岸上摆手。
岸上的人终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马老四喊儿子开船,自己跑到船尾。
“乡长!”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还是喜欢坐这渡船。”
“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
乡长好像没听到,径直走到船头,“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听说你儿子将来要去‘渡人’,做教书先生,那更好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3期)
链接材料:
他力图将传统文化和生活韵致重新演绎,注入觉悟、觉醒等内心梦幻与灵动,抒写唯美、极致、婉转、情愫、曲奇、哲理、经验等等,在生活与现实的经度和纬度上,借助小小说描摹宽广的世界、美好的时光、永恒的灵魂、历史的脚印等等,空间挥洒、故事悸动、人物鲜活,对人生有启迪有默默无声的建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通过讲述留下梦幻印痕,展现不同的生活况味和矛盾冲突,关注人生、情感和当下生活状态,具有较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节选自杨晓敏《刘帆小小说简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发呆”写出了他心事沉重,“独自”写出了他内心的想法不被人注意,与后文的“一群人”形成了对照。
B.作者写渡客们谈论架桥话题时用到了成语“肆无忌惮”,既表现出渡客们内心的冷漠,也从马老四的角度写出了他内心对这一话题的反感。
C.小说结尾有关“渡人”的对话发人深省。马老四的“渡人”是将人送到对岸,儿子将来的“渡人”是教书育人,这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体现了“链接材料”中“展现不同的生活况味和矛盾冲突,关注人生、情感和当下生活状态”,其中“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于马老四的内心冲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多种叙述方式。按事件发生顺序展开时,不断交代航船与渡口的来历,这属于插叙。
B.作者善于描摹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对马老四内心世界的展示,使得小说带有了浓浓的抒情意味。
C.小说语言通俗,用词精准,“挂”“鼓”等动词写出人物愉悦的心情,从而与现在的烦恼形成反差。
D.小说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暗示着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8.小说题为“渡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青衣江两岸圩市的差别?(4分)
9.杨晓敏评论刘帆小小说时提到了“觉醒”一词,你认为《渡船》中有没有写到人物的“觉醒”?请具体分析。(6分)


6、B
7、D
8.(4分)
①小说题为“渡船”,而作者详细写两岸的圩市,两者表面上无关,实际上与渡船的命运存亡以及马老四的人生走向密切相关。②作者写两岸圩市差别,一是这种差别给马老四带来了烦恼,二是这种烦恼在架桥传言影响下又进一步增强了。(4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6分)
小说中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马老四和乡长身上。(2分)
①对于马老四来说,他的“觉醒”表现在他意识到现代文明的不可抵挡,于是克服内心的烦恼与愤懑,接受了现实,最终同意架桥。(2分)
②对于乡长来说,他的“觉醒”表现在他意识到了传统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的价值,体现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存在。(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