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菱荡阅读答案-废名

2021-03-04 10:58超越网

菱 荡
废 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菜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而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被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菜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如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条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条是黑的,一条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吓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着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菜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哎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老汉为他人考虑不想升天和何仙姑下凡修桥洗手成塔这一神话传说给菱荡这一水乡增加了传奇色彩。
B. 文章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如“绿草散着野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均体现出恬淡、清新的自然美。
C. 文中“打长工”“打一栈”“小划子”“打回旋”这些口语的运用颇为传神,既表述简洁又契合人物的身份。
D. 陈聋子白语“聋子”,人们叫他“聋子”,他却能听清楚女人对话说明他并不聋,只是为避嫌不愿和女人交往。
8. 小说塑造陈聋子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9. 本篇小说通过片段式情节连缀成一幅过去南方水乡世俗图。请择三处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7. D
8. 正面描写:①语言描写:陈聋子对神话真实性的质疑体现其直率、质朴的性格;②动作描写:陈聋子拔萝卜给人和交钱给二老爹的动作描写体现其善良、憨厚的品性;③神态描写:陈聋子被狗吓得呆住,对小姑娘格外热情的神态描写体现其淳朴、热情的品性。侧面表现: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都以为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他,喜欢他,打趣他,体现其讨人喜欢的形象特征。
9. ①神话传说这一片段点出南方水乡常有的桥和塔,突显菱荡的神奇和美丽。②来菱荡洗衣的女人们洗衣这一片段折射出农民的生活状态。③陈聋子送菱角去陈家和送萝卜给洗衣女人的情节反映了南方水乡人与人关系的淳朴融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