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天空落了雨
非 鱼
过了十五,喜顺爷早早地站在崖头上,喊着睡懒觉的儿孙侄娃们:“该积肥耙地了,地不哄人哩,眼看着明儿都雨水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牛娃从小就会背,也是喜顺爷教的。观头村在老君塬下,一汪泉水从山间流出,滋养了一村老小,一座塬种麦子玉米稻子红薯,还种苹果大枣,山高处、山沟里是野生的槐树杨树黄栌槲树,夹杂着山茱萸鬼见愁连翘杜仲,整个村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和顺丰饶。喜顺爷年岁大,经见世事多,慢慢就活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魂。
牛娃刚过十四,长得细皮嫩肉的,一点儿也没有牛犊健硕的样子。但牛娃学习好,喜顺爷看见牛娃就摸摸他的头:“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牛娃爹听了心里高兴,更舍不得让牛娃干一点儿活儿,光让他学习。
听见喜顺爷喊,牛娃娘说:“明儿可都雨水了。”
牛娃爹躺在炕上叹气:“往年这会儿该进山割蒿了。”
牛娃娘出了窑,抺一抺眼角,去下窑烧锅做饭。牛娃爹一害病,只能在炕上躺着,这日子过得寡淡没味,只有牛娃才让她看见点儿亮光。
后半晌,牛娃说,明儿早起要吃煎馍。牛娃娘说还不到月尽。牛娃说想吃了,明儿雨水,也是节气。
关于月尽吃煎馍的习俗,观头村由来已久,反正那时候所有的节气都和“吃”有关,有句俗语说的是吃嘴婆娘盼节气。只有节气到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吃,光明正大地吃。
牛娃娘想想也是,谁也没说非得月尽才能吃煎馍,下雨天各家的吃嘴婆娘也摊煎馍,娃想吃就吃吧,日子得提着劲儿过啊。
第二天一早,牛娃娘早早起来摊了煎馍,在大箅子上摞起来。鸡叫三遍,牛娃起来了。他抓起煎馍就吃,牛娃娘说:“还早,再睡会儿。”
牛娃说:“不睡了,我跟天柱叔说好了,今天跟他们进山。”
牛娃娘吓一跳:“老天爷,你进山干啥?”
牛娃又抓了一个煎馍:“割蒿。”
牛娃娘的煎馍煳锅底了,她咋也劝说不下牛娃,又不敢让另一个窑里的男人听见,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村里人一年四季有空就上山割蒿,进山割蒿都会喊几个人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山里经常有蛇和野物。
牛娃进了山,他娘在家提心吊胆一整天。半后晌,她就站村口望着,一直到天麻麻黑才看见挑着担子的天柱他们,一闪一闪进了村。
“天柱,牛娃哩?”
“在后头。”
挑着担子的男人们陆陆续续进了村,牛娃娘见人就问,他们都说在后头。可天都黑透了,依然没见牛娃的影子。
她又跑去天柱家,天柱在喝汤。他说一天都和牛娃在一起,牛娃割了一捆干蒿,拾了一小捆硬柴,都说他拿不动,也不会挑担子,让他只背一样,可他不干,都要拿,大伙儿就帮他把硬柴和干蒿捆一起,弄扎实了,让他背着下山。一路走一路喊着,听着他答应了,脚底下才走快些,到沟口还听见他应声呢。
牛娃娘听完,放了心,赶紧去沟口接。天柱放了碗,也慌忙跟了去。
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喊,沟里响着回声,但听不见牛娃应声。
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人大笑似的鸟叫。以往偶尔听到这种声音,村里人都觉得不吉利。天柱说:“嫂子,不敢再往里走了,回村叫人吧。”
吃饭早的人家已经睡下,听见天柱喊叫,又从被窝爬起来,几十个男人、女人很快聚在场院。喜顺爷也来了,他喊天柱,拿上明火,男人进山,女人都在场院等着。
也许是明火的作用,也许是人多,再进山时,那些声音似乎也消失了。
进了沟口没多远,就有人发现了牛娃的蒿捆子。再找,在一个干草窝里找到了牛娃,他居然睡着了。
把牛娃和他的蒿捆子弄回场院,牛娃娘抱着牛娃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牛娃倒跟没事人一样,说:“路上有条蛇,我不敢走。蛇走了,把蒿捆子放下,我又背不起来了,喊天柱叔,他听不见。想着歇会儿,就睡着了。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
牛娃娘扬起手,想打他,又舍不得,最后轻轻落在儿子瘦削的背上。
牛娃说:“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天柱摆摆手,又笑说,“小鸡娃身子,顶不了事。”
喜顺爷呵斥他:“你懂个啥,这是老牛家的顶门杠哩。”
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丝,凉凉的,润润的。今年春上的第一场雨落了,看来又是个丰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用简笔勾勒的方式描绘了观头村和顺丰饶的风貌,这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暗示了这个世外桃源中人们的纯朴善良。
B.小说描写有关牛娃吃煎馍的情节,既有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有塑造牛娃形象、使其更加丰满的作用。
C.小说详细描写了牛娃跟着天柱叔在山上割蒿的情形以及牛娃娘和天柱去寻找牛娃时沟里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牛娃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品质。
D.小说中对于牛娃娘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可以通过对她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的描写,看出她是一个勤劳而对孩子十分疼爱的人。
8.小说中喜顺爷这一人物十分重要,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6分)
答:
9.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答
7.解析:选C。“详细描写了牛娃跟着天柱叔在山上割蒿的情形”错误,梳理小说内容可以发现,文中并没有详写“在山上割蒿的情形”。
8.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主旨、对主要人物的塑造等几个角度思考。首先应回到原文,找出与喜顺爷相关的情节,小说开头三段写到喜顺爷是观头村“这个世外桃源的魂”,他提醒雨水节气即将到来,催着儿孙侄娃们积肥耙地,并夸赞鼓励牛娃是坐朝廷的料儿;后文写到喜顺爷组织人进山找牛娃,呵斥天柱的玩笑话,并夸牛娃是“老牛家的顶门杠”。从这些可以看出,牛娃的割蒿与喜顺爷有关,牛娃的整个行动离不开喜顺爷的推动;喜顺爷作为观头村的精神领袖,对牛娃的鼓励与评判,丰富了牛娃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旨。据此组织语言,分条作答。
答案:①从情节上看,喜顺爷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由开头喜顺爷的喊叫引出雨水节气,为下文写牛娃上山割蒿一事做了铺垫。②从形象塑造上看,丰富了牛娃的形象。喜顺爷对牛娃的评语,如“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这是老牛家的顶门杠”,使得牛娃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③从主旨表达上看,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喜顺爷善良、慈爱、见识广,是观头村“这个世外桃源的魂”,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赞美与追求。
9.解析:作答时应先细审题干,题干中明确说了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时可从“意味深长”这一角度切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思考。内容上,最后一段前一句是写景,后一句是议论。具体来看,“天空飘下……润润的”,联系上文的故事情节可知,此处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人物内心的欢愉之情,意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看来又是个丰年”,表面上是说春雨将带来庄稼的丰收,实际上寄寓了对牛娃成才的期盼,一语双关。结构上,写天空飘落雨丝,照应了文章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答案:①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情景交融,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②“看来又是个丰年”一语双关,表面上指春雨会带来庄稼的丰收,暗寓逐渐成长起来的牛娃将会成才;③写凉凉的、润润的雨丝从天空飘落,照应了文章标题与开头,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