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大学生阅读答案-契诃夫

2021-01-20 17:09超越网

大学生
契诃夫
起初天气很好,没有风。鸫鸟噪鸣,附近沼泽里有个什么活东西在发出悲凉的声音,像是往一个空瓶子里吹气。有一只山鹬飞过,向它打过去的那一枪,在春天的空气里,发出轰隆一声欢畅的音响。然而临到树林里黑下来,却大煞风景,有一股冷冽刺骨的风从东方刮来,一切声音就都停息了。
水洼的浮面上铺开一层冰针,树林里变得不舒服、荒凉、阴森了。这就有了冬天的意味。
教堂诵经士的儿子,神学院的大学生伊凡·韦里科波尔斯基打完山鹬,步行回家,一直沿着水淹的草地上一条小径走着。他手指头冻僵,脸给风刮得发烧。这天是受难节①,他家里没烧饭,他饿得难受。现在,大学生冷得缩起身子,心里暗想:不论在留里克②的时代也好,在伊凡雷帝③的时代也好,在彼得④的时代也好,都刮过这样的风,在那些时代也有这种严酷的贫穷和饥饿,也有这种破了窟窿的草房顶,也有愚昧、苦恼,也有这种满目荒凉、黑暗、抑郁的心情,这一切可怕的现象从前有过,现在还有,以后也会有,因此再过一千年,生活也不会变好。想到这些,他都不想回家了。
那菜园所以叫做寡妇菜园,是因为它归母女两个寡妇所有。一堆篝火烧得很旺,劈劈啪啪地响,火光照亮了周围远处的耕地。寡妇瓦西里萨是个又高又胖的老太婆,穿一件男人的短皮袄,站在一旁,瞧着火光想心思;她的女儿路凯利雅身材矮小,脸上有麻斑,样子有点蠢,她坐在地上,正在洗一口锅和几把汤勺。显然她们刚刚吃过晚饭。
“嘿,冬天又回来了,”大学生走到篝火跟前说。“你们好!”
瓦西里萨打了个哆嗦,不过她立刻认出他来,就客气地笑了笑。
“我刚才没认出您来,求主保佑您。”她说,“您要发财啦⑤。”
他们攀谈起来。瓦西里萨是个见过世面的女人,以前在一位老爷家里当乳母,后来做保姆。她谈吐文雅,脸上始终挂着温和而庄重的笑容。她的女儿路凯利雅却是个村妇,受尽丈夫的折磨,这时候光是眯细眼睛看着大学生,一句话也没说,她脸上的表情古怪,就像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他朝黑魆魆的四周望了望,使劲摇一下头,问道:“你大概听人读过十二节福音吧?”
“听过。”瓦西里萨回答说。
“那你会记得,在进最后的晚餐时,彼得对耶稣说:‘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主却回答他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傍晚以后,耶稣在花园里愁闷得要命,就祷告,可怜的彼得心神劳顿,身体衰弱,眼皮发重,怎么也压不下他的睡意。他睡着了。后来,你听人读过,犹大就在那天晚上吻耶稣,把他出卖给折磨他的人了。他们把他绑上,带他去见大司祭,打他。彼得呢,累极了,又受着苦恼和惊恐的煎熬,而且你知道,他没有睡足,不过他预感到人世间马上要出一件惨事,就跟着走去。……他热烈地,全心全意地爱耶稣,这时候他远远看见耶稣在挨打。……”
路凯利雅放下汤勺,定睛瞧着大学生。
“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彼得远远地瞧着耶稣,想起昨天进晚餐时耶稣对他说过的话。……他回想着,醒悟过来,就走出院子,伤心地哭泣。福音书上写着:‘他就出去痛哭。’我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一个安安静静、一片漆黑的花园,在寂静中隐约传来一种低沉的啜泣声。……”
大学生叹口气,沉思起来。瓦西里萨虽然仍旧陪着笑脸,却忽然哽咽一声,大颗的泪珠接连不断地从她的脸上流下来,她用衣袖遮着脸,想挡住火光,似乎在为自己的眼泪害臊似的;而路凯利雅呆望着大学生,涨红脸,神情沉闷而紧张,像是一个隐忍着剧烈痛苦的人。
这时候大学生想到瓦西里萨:既然她哭起来,可见彼得在那个可怕的夜晚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她有某种关系。……既然老太婆哭起来,那就不是因为他善于把故事讲得动人,而是因为她觉得彼得是亲切的,因为她全身心关怀彼得的灵魂里发生的事情。
他的灵魂里忽然掀起欢乐,他甚至停住脚站一忽儿,好喘一口气。“过去同现在,”他暗想,“是由连绵不断、前呼后应的一长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他觉得他刚才似乎看见这条链子的两头:只要碰碰这一头,那一头就会颤动。
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这时候他暗想:真理和美过去在花园里和大司祭的院子里指导过人的生活,而且至今一直连续不断地指导着生活,看来会永远成为人类生活中以及整个人世间的主要东西。于是青春、健康、力量的感觉(他刚二十二岁),对于幸福,对于奥妙而神秘的幸福那种难于形容的甜蜜的向往,渐渐抓住他的心,于是生活依他看来,显得美妙,神奇,充满高尚的意义了。
(有删改)
(注)①基督教节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守此节。②据编年史记载,留里克为公元九世纪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其子伊戈尔为俄罗斯国家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的建立者。③即俄国沙皇伊凡四世(1530-1584)。④即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⑤俄罗斯习俗:熟人相遇,一时未能认出对方,在认出后,即用此语解嘲。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稣在伊凡眼中是个可怜的人,在伊凡看来,彼得是个可悲的人,他们都值得同情、怜悯。他的情绪悲观,因此他对耶稣和彼得的理解不完全是消极的。
B.画横线句子通过环境描写和对伊凡的心理的刻画,与前面打猎时的心情形成映衬,表现出他对生活没有希望,和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厌恶。
C.在寡妇母女眼中,耶稣是个高尚的人,彼得是个亲切的人,他们都值得颂扬、尊敬。受到寡妇母女的影响,伊凡的情绪也变得高昂欢乐起来。
D.作者巧妙地把悲凉的环境和一千多年前的历史长河镶嵌在一起。寒冷的夜晚,在篝火前,伊凡想起了耶稣受审,彼得在篝火旁痛苦地遵守着对耶稣的承诺。
8.小说前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结尾“这时候他暗想……”一句显得过于直白,应该删去,让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你认为是否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理由。


7.B
8.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起到了刻画心理,烘托气氛,为小说设置背景,并与后文形成映衬的作用。第一段“起初天气很好……一声欢畅的音响”写出了大学生伊凡欢畅、兴奋的心情,而“有一股冷冽冽刺骨的风从东方刮来”,却笔锋一转,暗示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以及伊凡心理由高兴到忧郁的转变,既呼应了后文伊凡的心情,又与结尾伊凡映衬,衬托作者乐观主义的态度,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9.(观点一)不可以删去。小说通过伊凡极其平凡的一次经历,由环境的恶劣到寡妇母女对耶稣和彼得事件的反应和非同一般的理解,把伊凡从忧郁到欢畅的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其结尾明确点明伊凡的心理变化,与前文的忧郁,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如果删去,虽然含蓄,但是,难以看出伊凡心理的变化过程,主题表达就会模糊不明朗,所以,不能删去。
(观点二)可以删去。小说结尾直接点明大学生伊凡的心理变化,把伊凡得到的道理通过心理活动的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小说的结尾过于直白,失去了其含蓄美。而且“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的景物描写,既照应开头的景物描写,又暗示出了伊凡的心理变化,含蓄而隽永。所以,可以删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