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阅读答案

2019-04-29 11:28超越网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王丽
①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州文成县的一册民国老识字课本《李山书》。这册课本编于1918年,出自文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山村。《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塾内广泛使用,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分不开。
②初见这册《李山书》,我眼睛一亮:这册课本不是按通常所见的语文课本的编排形式——即从“人、手、足、刀、尺”之类的单个汉字开始,而是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的;其内容也不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小猫叫”、“小狗跳”之类,而是从中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记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书中还专辟“洋货”一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甚至还有“显微镜”、“地球仪”之类的“高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齐治平”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由于课本的使用者为本地民众,故全书以温州方言押韵。如开篇第一课“天文”:“天高轻清地厚重平/月出东边风纳西轩/雾罩山场露滴平篛/霜结五更水流山坑……”即便用普通话读来也琅琅上口,课文遣词造句则雅俗得兼;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温州方言的通俗亲切,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③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重任。
④正是《李山书》中所透露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别具特色的形式,召引笔者去寻找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笔者不禁揣想,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⑤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在村口的大路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已经被岁月剥蚀得字迹漫漶,只有侧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永禁地方不得开庄放赌”十个大字,村人称之为“禁赌碑”。与《李山书》一样,这块石碑也被李山村人视为“李山一宝”,成为村民们教育后代的教材。
⑥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里上不了学的人晴天下地干农活,下雨天或农闲时去读点书,李山村“全村无一文盲”便由此而来。至今村中仍有些读过此书的耄耋老人能熟练地背出《李山书》中的部分段落,也印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风尚。老人们还不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向来不但白天不锁门,甚至夜不闭户,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事情。
⑦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带亲,戚带戚,在李山村与欧洲大陆之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全村总人口5000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100多人,且多是老人。这也使得自1912年便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2004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自此李山村便没有了学校,只留下空荡荡的校舍。
⑧ “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老人们的忧急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李山书》,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人心”。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纪念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史,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自己的根。
⑨在李山的那两天,笔者一直想问:李山村现在就剩这些老人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可笔者最终没有问。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李山村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他们离不开这个村子,是因为这里有太多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年少时的记忆,村口的禁赌碑,列祖列宗的牌位,还有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祖先的坟茔
……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⑩在李山的短短两天,笔者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而这脉搏和心跳在大时代洪流中显得那样微弱,微弱得几乎不为人所觉察;但又是那样顽强,顽强得让你怦然心动。笔者想,还有无数个跟她一样的中国乡村,它们的集体消亡难道也同样不值一提?而这些村庄的消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说:“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倚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提倡都市化是不错的,但是同时却不应忽视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其间桥梁一断,都市会成整个社会肌体的癌,病发的时候城乡一起遭殃……”
费孝通的这篇文章作于1947年的清华园。
如今,《李山书》得以重新印刷出版,李山老人们已重修了宗祠,录制了村史。但李山村的宿命除了成为全球化、城市化压路机下面的“牺牲者”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能吗?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711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继承。
B.耄耋:形容七八十岁的人老态龙钟的样子。
C.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D.落叶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1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无偷盗,与《李山书》和“禁赌碑”的教育作用分不开。
B.李山村整洁有序,治安良好,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国外或外乡过着富足生活,留在村里的只有少数老人。
C.第?中作者注明时间,表明费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有了前瞻性思考。
D.李山老人们的重修宗祠,重印《李山书》,录制村史,从某个意义上既是重续历史,也是文化自救。
20.第④段中,《李山书》“别具特色的形式”具体表现是什么?(6分)
21.请简要赏析第⑨段划线的语句。(6分)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22.本文题目“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8.B
19.B 因果关系勉强
20.参考答案:①编排形式不是单个汉字开始,而是四言至七言的韵文形式;②内容不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儿童式语言,而是涉及各种日常生活常识和道德教化;③全书不是以普通话而是以温州方言押韵,兼有文言的典雅和方言的通俗亲切。
21.作者将把李山村的老人比作老兵,把故乡李山比作誓死守护阵地(2分),充分表现出老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悲壮的责任感使命感(2分),也表达了作者对老人们守护故乡的敬意(2分)。
22.寓意:以李山村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和乡村文化(1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1分),逐渐走向萎缩(1分),像背影一样即将消失(1分)。表达效果:运用比喻修辞(1分),表达了作者的哀惋与无奈之情(1分)。或以小见大(1分),表达了作者呼吁关注乡村建设的急迫之情(1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