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铜鼓的细节
荆永鸣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又置铜鼓县。
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因此,铜鼓又是一首古老的歌。如今,在跳动着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淳朴、典雅的客家人。又因此,这里不仅流传着浓郁的客家习俗、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同时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更是被誉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访途中,县委领导专门请来的一位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在半路跳上车,为我们唱了两首山歌。我听不懂客家方言,但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已超越了歌词的含义。
地处湘赣边界的铜鼓,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目所见,群峰叠翠,万木葱茏。据陪同者介绍,铜鼓县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居全国前列。此外,这里还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绵延十余公里的丹霞地貌,有与《桃花源记》中高度契合的山川幽谷。与此同时,投资二十多亿元的汤里温泉也即将建成。铜鼓是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被誉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然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短短半天时间里,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那油漆剥落的书桌、古老奇特的油灯和锈蚀的刀枪剑戟,引领我们走进一幕又一幕历史的记忆与细节。就是在萧家祠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诗句。我驻足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纪念碑上的工农革命军的威武雕像,不禁进入遐想,耳边仿佛又闻惊雷声动,鼓角争鸣。让我深感震撼的是,也正是在那段飞扬激荡的岁月里,在铜鼓,先后有七万八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万八千人。铜鼓,这块名符其实的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令我感到凝重。
浏阳与张坊镇交界处的排埠镇月形湾,潭水碧绿,溪流淙淙,山上长满了翠竹、灌木与茅草。如果没有史料记载,很少会有人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山湾,毛泽东曾经历过他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乔装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准备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的团丁抓住。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押送途中,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在离民团总部不到二百米的地方,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急中生智,成功逃脱。后来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毛泽东在昊家祠住了一夜,于9月10日到达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的永宁桥畔举行了阅兵仪式,发动了永载史册的秋收起义。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景仰乐道的传奇史话。时光带走了岁月的风尘,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早已在这里凝固。如今,小小的月形湾,作为一代伟人的化险地,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精神风景。
在铜鼓,我们采访的最后一站,是大沩山下永丰村的“精准扶贫”。据镇党委书记介绍,永丰村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他们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高山滑雪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栗、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
离开铜鼓前,我独自来到了定江河边。我想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聊一聊,做个简单的交流。我凝望着眼前幽深的河水,回想着在铜鼓的所见所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在想,悠长的河水流走了岁月的泥沙,却流不走凝固的历史。而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史料介绍了铜鼓的设置时间、命名由来,更好地说明了铜鼓悠久的历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 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
C. 参观过月形湾后,人们不由庆幸:当年如果不是毛泽东机智地逃脱敌人之手,中国的革命历史就会改写。
D. 这篇散文以小见大,借铜鼓县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
8. 文中插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文中说“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7. B B项,“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故选B。
8. ①文中的插叙是对发生在铜鼓的真实历史细节的具体化描写,紧扣了题旨。作者如实记载,表现了对历史的尊重;②毛泽东的化险为夷离不开铜鼓人民的帮助,这段历史表明了铜鼓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③插叙这段历史,有助于揭示“中国革命靠人民”的道理,进一步号召人民在新 时代创造新的历史。
9. (1)凝固的历史是指:①铜鼓历史悠久,传承着客家文化;铜鼓作为新中国革命圣地,有着令人难忘的红色历史。(2)流动的现实是指:①铜鼓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荣耀;②铜鼓在“旅游+扶贫”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好。(3)作者希望我们更加关注铜鼓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将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