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一言不发就各奔东西阅读答案

2019-03-01 22:41超越网

一言不发就各奔东西
萧耳
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读上海文汇出版社朱耀华老师向我推荐的《凭什么》。我孤陋寡闻,对作者王小龙,也是中国口语诗的先驱王小龙一无所知,而朱老师,那种让人稀罕的老派编辑的激情在暗流涌动,期待我读出某种呼应。
②初读一千字,顿时惊呆,以为是一部精彩长篇小说的开头。作者的笔触有一种不凡不羁的才子气,他要驾驭记忆,驾驭苏州河边驳杂的光影,驾驭流浪和饥饿。
③1962年,那个著名的年份,我未曾经历过。要10年后,我才初尝这个世界的滋味。但是王小龙笔下妈妈们走来走去的纱厂,准确击中了我的童年记忆。
④王小龙笔下那个跳入苏州河的“小瘪三”男孩,我应该也认识。他就是我街坊。曾经对他做过恶,不想跟他玩,就把他一把推下了运河河滩,然后因闯大祸得到一顿暴揍。我8岁,镇上时常有游行队伍敲锣打鼓地经过,那翻天覆地的热闹与欢腾,仿佛明天就会实现四个现代化。一个中午,我听到游行队伍的锣鼓声,端着饭碗就箭一样射了出去,热闹没看成,我摔倒在门槛上,缝了八针,手上留下永远的伤疤。
⑤原来我与素不相识的王小龙,还有如此隐秘、相通的记忆:关于热烈激情的游击队伍、古巴糖、腌咸菜、江南最冷冬天瓦檐上挂着的冰条以及开春前奇洋难忍的脚后跟等等。
⑥我从书中读到,1964年,作者王小龙已经小学四年级了,那么他是1950年代出生人,是红旗下的蛋,却经历过解放后所有的煎熬岁月。在他的书中讲述的那些片断、记忆、故事,如今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下一代读之,或许会有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错觉。像我这样在童年见过亢奋场面的,一勾连起某种记忆,依然有一种肾上腺激素分泌忽然旺盛的激动,那浪漫、迷狂、飞升犹在,仿佛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的童年都曾经是那个无法无天站在烟囱上的马小军,我们不需要去学而思,我们有大把时间在街上游荡,和神神秘秘不停在开会的大人们不同,我们童年的空气中充斥着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气息,像一道白炽的光。而如今,我们正面临着被嘲笑保温杯里泡着枸杞,被嘲笑油腻中年。
⑦王小龙说,“人生的耿耿于怀多数都是对自己的厌恶和无可奈何。”那么以一种王小龙似的既天马行空又絮絮叨叨自得其乐的方式描述往昔,与他记忆中的上海往事干杯,或许也是因为诸多“对自己的厌恶和无可奈何”吧。
⑧《凭什么》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更像一种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新文本,我从作者童年读到他退休,也许你读到后来也会像我一样,“觉得自己伤感得像长篇小说”。另一方面,似乎又听到时代的倾诉者王小龙自言自语——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人的神经大概就这样一点点粗大起来”。
⑨书看到后来,我以为作者并没有以知识分子情怀作为立此书之本,他并不掩饰那些不算高级的腔调和趣味,他的记忆是草根气息浓郁的,对旧时代故事既是“白头宫女闲话说玄宗”,又有老工人师傅对曾经生活琐事的津津乐道,因为这样鲜明的个人风格,《凭什么》明明可以更知识分子,你却看到了更多的时代世相。
⑩同样写上海老市井,《繁花》也写世相,骨子里是知识分子的,《凭什么》的骨子里却真正藏了一颗平常心,有一种对生活的彻底平等,无所谓高与低的通达与觉悟,王小龙更像一位持众生平等观的说书人,认的是最朴素的理,在惊堂木拍响之前,那些狰狞的狼狈的粗砺的暧昧的香艳的麻木的,都已经看开了,看透了,看淡了。
?后来我知道其实作者是位著名的诗人,纪录片导演是他的职业,他是一名地道的上海知识分子,有着上海老男人的风度翩翩,他在陈村的“小众菜园”里写东西。他家铁路宿舍二楼东北角的小房间,曾经是上海相当稀罕的在野文化地标。书中几处提到他的诗人朋友顾城北岛等,说起顾城在他家睡地铺,要他拉小提琴的往事,也说得云淡风轻。说到自己的父母辈故事,我恍惚以为自己又在读老金的《回望》。
?说此书有世相感,不仅因为王小龙有嬉笑而不怒骂,也因为书中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此鲜活,比如某个在徒儿们面前展示雄性力量的工人师傅瞬间让人想到西门庆,既市井又滑稽,而最野性的欲望,即便在最禁锢的时代都能市井又滑稽地狼奔豕突。王小龙不太愿意评说自己经历的那些过往,他更像一位换上浴袍,走进大众澡堂子的洗澡客,在热气蒸腾的澡堂子成为话语的中心,他可以是显者,也可以是隐者。在大澡堂子,说什么之乎者也,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最后都不免赤裎相见。
(选自《钱江晚报》,略作改动)
9. 作者的“惊呆”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10. 如何理解第⑨段“时代世相”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11. 作者喜欢王小龙的作品《凭什么》,为什么要以“一言不发就各奔东西”为题?
12.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把王小龙比作洗澡客的用意。
【答案】9. ①用语夸张,用词朴实,有一种口语化的絮叨之感。②运用铺陈,列举细节。长定语的运用让句式发生变化,语言表达活泼而自然。③表现急切,运用比喻。场景突转,说明记忆犹新,“惊呆”于记忆和文章的贴切。
示例二:①用词上,“翻天覆地的热闹与欢腾”“奇痒难忍的脚后跟”体现夸张,整体上用词朴实,有一种口语化的絮絮叨叨之感。②句式上,长定语的运用让句式发生变化,语言表达活泼而自然。③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就箭一样射了出去”表现出急切感。④表现手法上,场景突转,热闹没看成摔倒在门槛上,缝了八针的伤疤和想看热闹的急迫构成反差;细节列举,游行队伍、古巴糖、腌咸菜、冰条、脚后跟等,说明记忆犹新,“惊呆”于记忆和文章的贴切。
10. ①解释作品打动作者的原因:草根气息浓郁,紧密贴合时代,有比较世俗化的腔调和趣味。②结构上构成呼应,跟前文作者的童年记忆瞬间活跃的场面重叠。③为点题做铺垫,这是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义以及引发的思考。
11. ①暗含儿时记忆终将逝去,即便在阅读中被勾起回忆,也是终究要告别的。②《凭什么》对时代的记录,细致典型,时代的迅速发展本身也就意味着人跟人容易更快地告别。③更多的感慨是作者对人到中年的无奈,衰老意味着时间流逝之快,意味着人必须要告别过去。
12. ①点明王小龙的写作特色,掌握作品的话语权,又可以隐藏自己让作品的人物等走上前台。②点明王小龙的写作内容,用细节呈现时代世相,即描写世俗生活。③表现出自己对王小龙作品的欣赏,越接地气的描述越表明作者对这种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更容易产生共鸣。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这类综合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要先指出运用何种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题目是“作者的‘惊呆’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仔细阅读文中画横线部分内容,可发现划线部分内容在表现作者“惊呆”时运用了夸张、比喻、铺陈几种表现手法,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围绕这几种手法进行分析答题即可。当然也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把握其作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对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重点了解,从主旨、结构分析其作用。本题题目是“如何理解第⑨段‘时代世相’一词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先在文章第⑨段中找出“时代世相”这个词,然后根据文章的主旨,结合上下文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分析该词语的作用。作答时,内容上解释作品打动作者的原因,结构上构成呼应。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作用和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应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角度来分析文章标题“一言不发就各奔东西”的作用。分析时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寻找题干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要从整体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或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要求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把王小龙比作洗澡客的用意。答题时先在文章圈画出文中作者把王小龙比作洗澡客内容,相关内容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说“他更像一位换上浴袍,走进大众澡堂子的洗澡客,在热气蒸腾的澡堂子成为话语的中心,他可以是显者,也可以是隐者。在大澡堂子,说什么之乎者也,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最后都不免赤裎相见”,结核上文内容,这里其实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来点明王小龙作品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特色。答题时,应结合具体内容,侧重王小龙作品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特色面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