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天蒙山的虚和实阅读答案

2019-01-16 13:12超越网

天蒙山的虚和实
乔叶
“让艺术插上翅膀”,这句从小就听惯了的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不过是一句虚飘的抒情,长大了才明白,这话其实一点儿也不虚飘。艺术这东西,它真有这本事,甚至不用谁给它插上翅膀,它自己就能生出翅膀,这翅膀还会有千万种模样:大翅膀,小翅膀,厚翅膀,薄翅膀,金翅膀,银翅膀,铁翅膀,纸翅膀,翅膀们高飞,低飞,远飞,近飞……飞到无数人的生活中,世界里。
对我而言,那首《沂蒙山小调》就是如此。“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调调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儿。不过,必须得承认,在没见到沂蒙山之前,我不认为自己属于歌里的那个“人人”。我只能说,这个歌儿好。作为一个柴禾妞,我酷爱民歌。
这个秋天,终于来到了沂蒙山。沂蒙之名,便是沂水加上蒙山。蒙山覆及四个县,上世纪90年代,临沂市做旅游规划,根据各县蒙山的不同特色,分出了四蒙:平邑的龟蒙,蒙阴的云蒙,费县的天蒙,沂南的彩蒙。四蒙如同四个孩子,都姓蒙,都是蒙家。
我所到的,便是费县的天蒙。上山这天,有微雨。秋天里容易秋高气爽,看惯了湛湛蓝天朗朗晴日,这天蒙山的微雨就显得有了新意。云蒙,雾蒙,树蒙……总之一切都很蒙蒙。这微雨,甚合我心。既不妨碍行走,人又不多——人不多,这个特别重要。再好的地方,人多了都会碍景呢。
山石的轮廓仿佛浸泡在薄薄的牛奶里,是有着留白韵致的典型的国画。能见度自然很低。也恰是因为能见度低,不知道远处是什么,也就没有了预期,因此走近之后细端详的每个景点,仿佛都是意外的馈赠。好在早就领教了齐鲁大地的厚重人文,意外过后便也觉得顺理成章。比如“瞻鲁台”。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国登蒙山之地,在此吟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乍看见此台,会感叹,这是孔子驻跸过的地方呢。再一想,作为鲁国人,孔子到此可不是最自然的事?
再比如“丹丘谪仙”,丹丘,就是“丹丘生”,指的是唐代隐士元丹丘。文字资料介绍说丹丘生和范十在此修炼,李白和杜甫前来寻访。这么说,我的河南老乡杜甫也曾莅临?这可太亲切了。杜甫一生困顿,在漂泊中游历大好河山是他穷苦生活的重要慰藉,他是李白的粉丝,跟着李白同赏美景更是珍贵的欢乐吧。
“齐鲁地”也很有意思。一块大石,中间裂开,左边是齐,后边是鲁。这是什么出处?本地朋友介绍说山下大田庄乡有个齐鲁地村,村东有条南北向的丘陵,俗称“土龙脊”,春秋战国时期是齐、鲁两国的军事分界线,南为鲁,北为齐。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士兵留恋此地,便在土龙脊两侧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齐鲁地村。
“听到这个村子的来历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如获至宝。有这个说法就行,估计也是大差不差吧,管他呢,我们就这么给他们定了!我们把龙脊这条线顺到山上,就有了这么个景点。好吧?”当然好,我喜欢。旅游当前,名头儿先传出来最要紧。放到筐里就是菜,这道理朴素又强大。
而且,确实,大差不差。反正这里就是齐鲁之地,更何况还有以言之凿凿的民间文学为依靠的齐鲁地村呢?又不是做考古的,细抠那些虚情实况的比例含量,有什么要紧呢?《红楼梦》是虚的吧?正定的宁荣街、荣国府却是实的,荣国府里的荣庆堂、荣禧堂、贾母花厅,也统统都是实的。有数据统计,1987年荣国府盖成,不过花了三百多万,当年的旅游门票就卖了两千多万。北京还有个照着小说里的样子脱下来的大观园,我还特地跑去看了看,林黛玉的床,探春的屋子,游客们一个个好奇地进去,满足地出来,谁的心情不恳切呢?
天下同理。据说有无数人到了伦敦,会因福尔摩斯而去贝克街。我如果去了伦敦,肯定也是这无数人中的一个。如果到了意大利的维罗纳,我肯定还会去看看那个著名的阳台。维罗纳是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关系,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而来,维罗纳人干脆以实就虚,把朱丽叶原型所属的卡普雷提家族的一处房屋命名为朱丽叶故居,还根据莎翁剧中描述的样子,在故居的后院建造起一个“朱丽叶的阳台”。难以想象,这阳台沐浴过多少热切的注目啊。
“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大作家博尔赫斯曾如是说。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因文学的虚构而成为实际的旅游之地,就是强大的虚构倒逼出了真实。所以啊,旅游和文化,旅游和文学,怎么能掰扯得开呢。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虚为实时实亦虚,实为虚时虚亦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许这就是一切艺术的奥妙吧。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在山下的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我终于听到了韦友芹《沂蒙山小调》的原唱,这毫无雕琢的歌声,高亢,脆亮,稍微带一些粗粝。这来自大地和民间的歌声,听得让我想落泪。我看不见这个人,只能听到她的歌声。她既虚幻又真切的歌声穿越了时间,结结实实地笼罩着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同感,听民歌,最让我反复品味的,就是“那个”“哎”这些虚词。我一直都觉得,就是这些无法用实词来言喻而只能用虚词来传达来的气息,最是沁人肺腑啊。
(选自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0.作者在开头、结尾写了自己对《沂蒙山小调》的喜爱的变化,有什么用意?(4分)
10.①作者开头写到的喜爱,是对这首歌的喜爱,而没有对歌词中“沂蒙山好”这一说法的认同。结尾写到的喜爱,是作者游览沂蒙山后再听原唱,喜爱中融入了作者对天蒙山风光、历史文化和对原唱艺术的赞叹。②两次写到《沂蒙山小调》,首尾呼应,认识由浅入深,更好地揭示了本文所说的“虚”“实”结合提升旅游文化这个主题。(每点2分,其中“首尾呼应”1分,“由浅入深”“更好地揭示主题”得1分。)
11.赏析文中画线句。(6分)
①山石的轮廓仿佛浸泡在薄薄的牛奶里,是有着留白韵致的典型的国画。
②据统计,1987年荣国府盖成,不过花了三百多万,当年的旅游门票就卖了两千多万。
11.①使用了想象和比喻的手法,把雨中山石轮廓的隐约想象成浸泡在牛奶里的样子,又把这景象比作有着留白韵致的国画,形象传神地写出了雨中天蒙山若隐若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将“两千多万”和“三百多万”放在一起,用数字来比较,凸显了荣国府建成后的收益丰厚,真实准确有力地说明了文化能大大促进旅游。
(第一小题4分,第二小题2分。第一小题只赏析“想象”和“比喻”中的一个,得2分。第二小题答到“用数字来比较,凸显收益丰厚”得1分,答“对比”也对;答到“说明了文化能大大促进旅游”得1分。)

12.分析画波浪线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画波浪线的段落是对文中未点名人士话语的引用,上下文中没有并没有具体交代说话背景。这样一段似乎与上下文都不关联的文字,①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全文从对天蒙山的介绍转入到对天蒙山利用文化促进旅游这一做法的评论。②在内容上,这段话是他人的观点,可以看作是作者观点的佐证,增强了本文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原话引用,使内容更有真实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手法分析这一点可以纳入内容分析中。)

13.说说你对本文标题“天蒙山的虚和实”中的“虚”和“实”的理解。(6分)
13.①“实”指天蒙山上的自然景物。“虚”指天蒙山中的人文要素。②“实”还可以理解为天蒙山历史文化中真实存在的事实,“虚”是人们为了发展天蒙山旅游而附会虚构的传言。③“虚”“实”两个词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并点出了作者对天蒙山借助文化促进旅游的做法的肯定。(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