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人已去
茹志鹃
①四月,又是一个四月了。
②十三年前的一个四月里,也是这样乍暖还寒的时节,我第一次见到了老舍先生,在北京丰富胡同,他的家里。那时,他和刘白羽同志一起,即将率领我们赴日访问。他当时虽然年已花甲有六,但人十分精神,瘦小的身骨,实在是“硬硬朗朗”的。做梦也没想到,在十六个月以后,他会愤而死去。一个人没有强烈的爱,也不会有这等强烈的憎和愤。而老舍先生在我的印象中,看来是那么平和,怡然。
③因为将去日本,又是在4月,大家一开始就谈到了樱花,然后又转到了中国的牡丹。
④北京人爱花,实在不下于广州花城。在北京,随便走到哪里的楼房或公寓跟前,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每一个楼窗里,阳台上,都放着盆花。老舍先生住的是四合院平房,院子里也排着大大小小的盆花盆草,大概很有些名贵的品种。而且,而且老舍先生像所有的北京人一样,爱花,也爱画。我已不记得他院子里的花,可是我却永远也忘不了,他珍藏的一幅画里的花,这是几朵牡丹,黑的牡丹。在生活中,我没见过黑牡丹,现在一见,发现它要比任何颜色的花更浓艳,更强烈,更富于生气。那乌绒似的花瓣上,玉露还未干,甜甜的馨香,仿佛扑鼻而来。在一片啧啧赞声之中,我看了看站在画卷旁的老舍先生,他抚着手杖,依然是那样微笑着,但他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舒展得像天空中大雁的翅膀。我猜想,在他的内心,恐怕会比这微微的笑容,有着更多的欢喜。正像这墨画的牡丹,却蕴藏着比火更红、更奔放、更炽热的感情。
⑤在日本,我们当然看到了樱花,不过我们去得稍稍晚了一点,正逢到落英的时候。我们看见樱花是怎样勇敢地,毫不留恋地,将自己洁净的花瓣,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覆盖住大地。要踏着这一地粉的、白的花瓣走去,真正是于心不忍,无从下脚。但老舍先生却毫不犹豫,扶着手杖踏上去了。不过,脚步是那么轻,那么轻地走着,在他走过的地方,花瓣也就更紧,更紧的贴近了大地。变成了一条隐约可辨的白色小径。
⑥我想,可能是爱花的人更了解花的心愿。让人踏着,把自己变成大地的一分,也许这就是落英的本意。于是,我也就跟着这条小路,走上前去。
⑦谁会想到,这位踏花的人,在十六个月以后,竟然也跟这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但是愤然地将自己飘落在地,他紧紧贴着祖国母亲的胸膛,仿佛在说:“士可杀不可辱。对法西斯式的迫害,我以死抵抗。”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作成一条洁净的小径,让人们走在上面,更加轻捷,更加端庄。然而,然而老舍先生是多么爱生活啊!他爱花,爱画,爱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
⑧代表团回到北京,已是5月。老舍先生兴致勃勃,和夫人胡絮青一起,请我们吃了辣味鱼,又请我们去中山公园看牡丹。
⑨北京人真是爱花的人,中山公园游人很多,花也开得很盛。看完了那粉的,红的,紫的,我们各人就回各人的住处了。因为觉得反正后会的机会正多,所以分手时也很随便。匆匆忙忙,马马虎虎,甚至我都不记得在什么地方分的手。到第二年的初冬,听到他愤而去世的消息时,我尽力地回忆,还是想不起最后告别的情景。而主动跑到我面前来的,却是最初见面时,他给我们看的那几朵黑牡丹,以及最后他扶手杖,走在一片牡丹当中的景象。他环绕着成片盛开的牡丹花床,慢慢地走着,有时停下来,瞧上一会,就又慢慢地向前走去,环绕着那粉的,红的,紫的牡丹,环绕着那活泼泼的生的意志,强烈的春的气息,从容不迫地走着。穿着他那件黑白相间的人字呢薄大衣,“硬硬朗朗”地走着……
⑩5月,又是一个5月即将来了。这是我告别老舍先生以后,第十三个5月,是恶梦醒来后的第三个5月。我好像看见他,慢慢地走在成片粉的,红的,紫的百花当中,走在永远艳丽,永远生气蓬勃,永不凋谢的黑牡丹当中,从容不迫地走着,穿着那件黑白相间的人字呢薄大衣。
1.第④段画线句对画中黑牡丹作了形象描绘,请加以赏析。(4分)
2.阅读⑤⑥⑦三段,解析作者写老舍先生踏花而行的寓意。(4分)
3.第⑨⑩两段都描写了老舍先生观赏牡丹的情景,这样写是否繁冗?请加以分析。(4分)
4.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表现人性。结合小说《百合花》与本文,评析这种观点。(4分)
答案:
(1)将黑牡丹花瓣比作乌绒,既写出了花瓣的色泽,也写出了其柔美的质地(视觉效果),“玉露未干”衬托出花瓣鲜嫩润泽的特点,而对黑牡丹馨香的描写运用通感(或想象),化视觉为嗅觉,形象地表现出黑牡丹的勃勃生机。
(2)以老舍先生脚步之轻,表现出他爱花、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老舍先生不仅爱花而且懂得花的心愿,体现他的心灵像花儿一样美好;以落英缤纷,希望人们踩踏,让自己更贴近大地,象征着老舍先生以死抗争的悲剧命运,也象征他甘愿让后人踩踏出一条道路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
(3)并不繁冗。第⑨段是回忆当年老舍先生赏花的情景,表现了他对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也反衬出作者听到噩耗后沉痛之情;第⑩段是噩梦过去之后再现情景,以景结情,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深赞美与无限怀念。反复呈现当年情景,既是强化这一情景令人难忘,也是艺术手法上的层层烘托渲染,深化了文章的情感。
(4)示例:我赞同这样的观点。文学作品的主体是人,应该以语言艺术来表现人性的本质。《百合花》以诗性笔触描写战争年代通讯员与新媳妇淳朴善良的天性,军民之间自然纯洁的美好感情。《惜花人已去》描写了一位温和怡然、爱花、爱生活的文坛长者形象,又以他的愤而自杀表现其自尊刚烈一面,表现了美好人性遭受毁灭的痛惜之情。前者是美好人性的赞歌,后者是美好人性被毁灭的挽歌,两者都具有震撼人心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