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军营阅读答案-高洪波

2021-05-30 15:29超越网

文本一:
军营
高洪波
大凡没当过兵的人,对军营总觉得神秘、威严,觉得连哨兵的枪上,挑着的都像是军事机密。
我的军营,开始便是以这一面貌迎我的。
它有个让人一听便觉得毛骨悚然的名称:大荒田。仅就字面理解就可以想见修建军营之前这一地点的荒凉。事实上,它也荒凉得可以了,四围山峦黝黑,树木极少,风刮起时,尘土飞扬,发出阵阵啸叫,令人心慌气短。
“新兵”是个很特殊的名词,当上新兵,首先意味着身份的改变,介入一种不习惯的、古板严格的纪律之中。新兵又代表着幼稚、胆怯,随便看哪一位衣不合体、帽难戴正而又衣帽簇新的新兵,老兵们都可能随意指点或嘲讽着。
新兵阶段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是新兵班长。这位班长来自贵州玉屏县,携带一管箫笛入伍,闲时抚弄,虽非高手,却音韵悠悠。班长姓杨,后来才知道苗族大多为潘杨两姓。他对待我们这群小新兵,从不摆盛气凌人的老兵架子,每每让我们觉得受宠若惊。可杨班长的责任心又极强,时时用“紧急集合”来训练我们。
当时常常在酣梦中被一声长哨惊醒,于是黑暗之中胡乱穿好衣服,摸着黑按“三横压两竖”打背包,塞入一双鞋子,便拼命奔出房门。操场上,杨班长早已恭候了,宣布一下时间,指责一下最后一名岀门者“演习”就告一段落。有时杨班长心血来潮,一晚上要训练我们两三次。这种训练的结果,是使我一听到哨声(哪怕是篮球场上裁判员的哨声)就腿肚子转筋,心律加快。为了取得好名次,我研究了被子的最快折叠法、背包绳的高速捆绑法,并在闲暇时反复演练。我的热情使一床新军被在很短时间内露出了棉絮,我却取得了“紧急集合”的第一名。
尽管现代许多国家的军人配备了睡袋(多让人嫉妒的发明!),可我一想起当年的紧急集合训练,还美滋滋的,觉得学得了本领。别的不说,在时间观念的珍惜、分秒必争这一点上,不乏可取之处。
在我的军营四周,有好些散落在山峦上、河岸旁、田野间的田庄,这些村庄大多被秀美的绿竹掩映着,显得幽远而神秘。后来我就在这些村庄里集训。
我以新兵连指导员的身份住在这个生产队的会计家中。冬日里每天训练完毕,便坐在火塘边聊天(当地称“吹牛”)。从老人口中,知道军营附近的居民均非土著,而是在明代迁徙来的。老人对故乡记得甚明白,据说有老人以前还有过高贵身份,一时让我崇敬不已。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却不是考古,而是老人讲述的大荒田的变迁。老人告诉我,我的军营和军营四周的山峦,曾有过森林和众多的野兽,全不似如今这般秃头秃脑的可怜相。那时河畔古木苍苍,猴群奔掠,金钱豹常在村口徘徊,风光、气候都美不胜收!吃山珍也如到菜园子里割一头菜花般方便。
“不远,就是‘饿饭’前几年的时候。”老人答道。
“饿饭”是当地农民们的一种特殊的时间称谓,我知道,这指的是1960—1962年。换言之,在我的军营修建伊始,这大荒田真的是一派莽莽老林,而前辈士兵们正是在这莽林中拓岀一座军营来的!
森林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呢?这座凄楚的、以“大荒田”三字为坐标位置的军营又是从哪一年起才名正言顺的呢?我的疑问其实很好解答:五八年的大炼钢铁,伐尽了林木。村民们为一担柴禾常常要跑几十公里山路到远处去砍伐。不到二十年时间,人类的手便粗暴地改变了自然景观,想来真有些不可思议!
训练新兵归来,我很快因身体不适被批准复员,大荒田的军营梦,也因复员而告终。但一想起军营内外绿色植物的匮乏,至今还觉得少了点什么。毕竟我曾把军营当过自己的家,而任谁也不愿自己的家破败衰落,让人望而生畏的。
算起来我告别大荒田军营的时间已经一晃八年,整整一个抗日战争的进度。军营的新兵们,也更换了八茬,当年一同入伍的伙伴,有的当了师长,有的当着团政委、后勤部长,再不是“紧急集合”时手忙脚乱的小新兵了。军营在他们的手中想必是焕然一新了。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真愿再回到军营,重新听听那悠悠的箫声和尖利的哨声,爬一爬梦中的山峦……
(有删改)
文本二:
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从无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
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笔,居然已能够尽我自由运用了,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影,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分,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6. 下列文章内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军营》这篇散文记述了作者在大荒田当兵和带兵的一段难忘经历,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军人情怀”。
B. 文章开头从“大荒田”毛骨悚然的名字入手,记述大荒田恶劣恐怖的自然环境,也渲染了新兵对老兵的敬畏之情。
C. 作者回忆自己新兵第一年碰到了“紧急集合”训练的情况,虽然略显慌乱窘迫,但是也是一种难忘经历。
D. 文章的最后一段,足可以让人看出作者内心对军旅生活的深情和怀念。
7. 下面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 )
A. 散文对军营生活的回忆,体现了作者灵性写作的特点,不事雕饰,追求自然天成。
B. 文中对那位喜爱吹箫的杨班长作者刻画细致入微,表现了对这位老班长的深刻怀念。
C. 散文的对话充满了地方特色,这是作者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也表达了对生活过的地方的深情。
D. 作者创作的军旅生活偶有时代带来的忧郁和感伤,但更多的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8. 作为一篇军旅散文,虽没有战争年代的紧张悲壮,但也并没有全然消解军旅情怀和军人意识,请在文中举出两例简单分析。
9. “对作家来说,青春经历和体验是冥冥中的力量,常常规范和制约着作家艺术创作题材、风格甚至主题。”(《高洪波军旅散文阅读漫笔》)请以沈从文和高洪波为例分析他们作品的共同点。


6. B “也渲染了新兵对老兵的敬畏之情”错。
7. B “刻画细致入微”错。
8. (1)“紧急集合”这一场景是对军营生活最直接的描写,“我”对哨声的敏感和对时间的观念也是来源于军营的教育。
(2)我把军营当作自己的家,不愿自己的家破败衰落,体现了我作为一个军人的家国情怀。
(3)文中最后我对于军营生活的想象和回忆,是我对军营最直接情感的宣泄。
9.(1)作品都是以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的人和事为主要题材,除了写自己的生活也有对当地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生活过的地方的喜爱与怀念。
(2)作品的风格同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沈从文笔下的边陲小镇是美丽宁静,那里的人们也是淳朴自然的,所以他的创作风格也是清新自然的;高洪波的云南小城民风淳朴,作为一名边防战士他从一名新兵成为一名老兵,他的创作风格也质朴自然,不事雕饰。
(3)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经历关系密切。沈从文从边陲小镇到到城市,诸多不习惯,所以作品体现出对人性美的赞美与渴望;高洪波的作品体现出军旅情怀和军人意识也和他在云南当兵多年密不可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