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沪上秋临阅读答案-沈轶伦

2021-05-17 10:14超越网

沪上秋临
沈轶伦
那个父亲模样的人,低头对小孩子说,你听,是什么声音?
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子闻言,果然就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听。
轰隆隆一阵巨响,每过几分钟地底下就有地铁开过,地铁站里被这轰鸣声充斥。等这声音平静下来,便传来进出站台的人流交杂的脚步声,不一会儿脚步声也平静下来,站厅的什么角落里,有节奏而清亮的声音持续传出来,唧唧唧唧——
不是机房的声音,不是广播里站务通知的声音,也不是站台里工作的机器人滚动巡逻的声音。那些声音孩子大约都熟悉。他辨认着陌生的“唧唧”声,茫然不解。父亲模样的人笑着说,有一只蟋蟀跑到地铁站来了,蟋蟀啊,知道吗?小孩摇头。
我也放慢脚步,侧耳倾听蟋蟀的鸣叫。这是夜晚将近九点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城市中最没有自然景致的地方,听到了纯属于自然的奏鸣曲。
无数人写过上海,写过这里繁华的商业、移民的奋斗,写过地面上人类建造起的漂亮建筑,写过屋檐下的历史和水泥森林见证过的人事变化。却很少有人写过上海的动物,这座城市除了有人居住,还切切实实有其他物种共存。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也一样生活在这片区城内。它们感知城市里时光流逝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对城市空间分布的认知或许也不一样。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和在乡间田头生活的亲戚有何异同?会面临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难题吗?会因为在上海扎根下来,而略感骄矜,同时也略带迷茫吗?
在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柴斯特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乡村小溪边的树桩里,几个来野餐的人,在溪边敞开餐盒,柴斯特跳入餐盒想大快朵颐,不料来野餐的人正好收拾餐盒,之后走去坐车又转车,直到进了纽约曼哈顿区时代广场的地铁站,柴斯特才找到机会跃出餐盒,落到了在地铁站里开报摊的小男孩玛利欧手里。
一个“乡下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这个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地方,真是无所适从。好在地铁站里的老居民——猫和老鼠,成为柴斯特的朋友。
玛利欧安排柴斯特住进了一只火柴盒,或许仅仅是因为饥饿,它啃了玛利欧一家辛苦积攒的存款——纸的味道多么像家乡的草叶。
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奏乐,来弥补玛利欧一家。它在时代广场开了一个演奏会——它摩擦翅膀,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演奏了意大利歌剧,演奏了它在报摊收音机里听到的大家爱听的美国歌曲。它的音乐会吸引了地铁站里的人们,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也稍稍弥补了它啃掉的玛利欧一家的金钱损失。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停在那里,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在音乐持续的这几分钟里,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只见偏西的太阳照在那些人的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
可当触手可及的出名的诱惑和金钱——这些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时,真心爱蟋蟀的小男孩,最先察觉到蟋蟀的不快乐,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倦,也因为秋天的到来感到疲倦。看到纽约的第一片落叶旋然而下,柴斯特告诉猫和老鼠,它想家了,想念乡下的土拨鼠和兔子,想念小溪和柳树。
猫和老鼠帮助新朋友坐上了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列车。小说的最后,送走朋友而久久没有入睡的老鼠对猫说:“也许明年夏天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到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去。”
在大学上儿童文学选修课的时候,老师读到这段,解释说,蟋蟀难以过冬,柴斯特从看到报纸上的日期显示九月开始,自知寿数将尽,它想要落叶归根。但作者不忍将死亡展现在儿童文学里,因此让蟋蟀坐车回乡,这是最完美的安排。
在上海的这个夜晚,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叫时,各自又会想到什么呢?
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小男孩应该和玛利欧一样,从未见过这种小昆虫。而那父亲呢,若是这城市的老居民,或许会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伙伴在上海石库门弄堂的花圃里捉蟋蟀的往事,那时候上海还不是这种高楼密布的场所;若他是这城市的新移民,此刻会不会也有一点思乡呢?像柴斯特思念土拨鼠和兔子、小溪和柳树一样,他会不会牵着儿子的手,想念童年故土风物呢?
柴斯特这样向猫和老鼠解释:“我只是有点儿九月的忧郁。快到秋季了,这正是康涅狄格州最美的时候。所有的树都在改变颜色,每天都是晴空万里,一望无际。只有天边偶尔会出现烧树叶时升起的缕缕轻烟。这时,南瓜也快要收获了。”
几天后,我还是在夜晚的同一时间经过这个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空荡荡的站台,空无一人,唯有鸣叫声持续发出,一切像一个梦一样。这是属于蟋蟀一个“人”的演奏会。而循着长长的扶手電梯来到地面,夜晚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蟋蟀代表着大自然,代表着一些人的童年,而对于漂泊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蟋蟀代表着故土、亲人以及他们生活的过往。
B. 柴斯特描述的康涅狄格州秋天辽阔、浪漫、宁静、平和,而大都市的生活局促、单调、喧嚣,字里行间暗示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
C. 文章结尾写几天后经过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但站台空无一人,含蓄地说明大自然的美妙是永恒的,告诉人们要学会欣赏和珍惜。
D. 文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文中的蟋蟀象征那些由家乡来到大城市中拼搏奋斗、想要在城市中扎根的外来人员,意蕴丰富,具有现实意义。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在描写蟋蟀的声音之前,先写了地铁轰隆隆的巨响、站台人流的脚步声,这与地铁站平静后有节奏而清亮的蟋蟀声形成了对比。
B. 文章起笔用“你听,是什么声音?”“不是……不是……也不是……的声音”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所要描写的对象。
C.“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在时代广场“开一个演奏会”,拟人化的手法既表现了柴斯特的可爱,又表现了演技的高超。
D. 康涅狄格州的秋季是最美的时候,而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夜风中却带着凉意,作者通过类比,突出表现大自然的美好,凸显了主旨。
8.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9. 本文记上海地铁里的蟋蟀,却花费大量笔墨写《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6.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暗示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错误。文章并没有表现出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从文章整体看,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只是想提醒现代人别忘了自然。
7.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类比”说法错误,这里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而不是类比。
8.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沉醉于蟋蟀柴斯特演奏的音乐之中的情形,突出了柴斯特奏乐技能之高,也暗示了自然对城市里的人的吸引力。(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傍晚的草原”比喻安静的时代广场,以“高高的野草”比喻城市里的人们,将时代广场与草原联系起来,达成一种奇妙的效果,表现了在自然音乐下人们的祥和、安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要指出其表达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表达技巧看,“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9. 在内容上,与现实地铁里蟋蟀的故事互相补充,使故事更完整,形象更丰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主题上,《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寄托了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醒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反思城市生活,关注自然。在构思上,形成虚实结合、虚实相映的效果,使行文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每点2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