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迎春图阅读答案-肖复兴

2021-04-17 21:25超越网

迎春图
肖复兴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我们又叫迎春、送春、打春、咬春、踏春、邀春、讨春。春字前面的那一个个不同的动词,无一不透露着我们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跃跃欲试之情。迎春、送春、打春。说的是一回事;踏春、邀春、讨春,说的是一回事;咬春,说的又是另一回事。
先来说咬春,立春这一日,民间是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的,这叫“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这个风俗自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清楚;皇宫内,要不要咬春,御膳单里有没有记载,我也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在民间,这一日却是人人要咬春的。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这是我小时候还能够听到的声音,见到的场面。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北京卖的是那种心里美萝卜,都是经过了一冬储存的,哪怕便宜得糠了心呢,也是要咬一咬的。
踏春、邀春和讨春,是指踏青郊游,皇都佳丽日,春日艳阳年,这是无论皇宫内外一律都要的必备节目。明诗专有记述;“东风渐次步青阳,龙过抬头蛰不藏。水出御河凝鸭绿,柳摇金屋变鹅黄。”这是官宦人家的踏春了。而民间流传的“高梁桥踏青,万柳堂听莺”,则是一般百姓人家了。高梁桥在城北,万柳堂在城南,是那时的一片旷野,清风朗日不花一文钱的,当然是穷人家的最好去处。在老北京,百姓人家的踏青郊游,在每年的三月三蟠桃宫庙会,达到高潮。清末震钩写的《天咫偶闻》中说蟠桃宫“庙极小,庙市最盛”,并形容它“地近河埂(埂,即河边空地),了无市语;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农香人影,摇题春风,凡三里余”,并盛赞它是“一幅活《清明上河图》也”。春天在这里,降下了帷幕。这里所说的踏春、邀春和讨春,无论皇宫,还是贵族,还是百姓,体现的都是人们对土地的亲近之情和土地那种水乳交融的天然状态。
再来说迎春、送春、打春。三个词,打春的“打”字最抢眼,最生动。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到底自什么朝代开始,我不清楚。只知道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这里说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农事,这在《礼记》和《左传》里,都有记载。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卖“春牛图”,前面牵牛的那个男人,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已经进了城,不是农民了,也会把“春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收获的保佑。
彩牛绘身,鞭炮齐鸣,还有人装扮成春官跑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这样的仪式,历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官里亲自出马操办这一切的,是要在宫内亲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时皇上还要像模像样做亲自扶犁状,剪彩一般,做个象征性的造型。宋《东京梦华录》书中曾经记载:芒神和春牛“从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可谓礼仪隆盛备至。
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那时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众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鸟兽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经有所不同。不过,礼仪似乎更加繁复,一列逶迤,由府尹带队,将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那场面推向更加壮观的高潮,那场面颇似外国狂欢节时分满城沸腾热烈懒打春牛之后,众官退朝时,还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赠贻”,那些官员如以前农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样,乐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其祈祷与保佑的含义,是和前辈一样的继承和延续。
据说,那时民间里泥制的春牛和以前也有所不同,肚子里要装有五谷,打碎之后散落出来的五谷,象征着五谷丰登。
明朝有许多诗是描写这种“打春”风俗的,说的就是这种意思;“春有牛,其耳湿湿,京师之野,万民悦怪。”“春有仗,其朱孔扬,丰年穆穗,千万礼箱。”因此,拿回家彩仗也好,抢其春牛的碎片也好,撒落一地五谷也好,还是鞭打春牛,劝其勤耕也罢,实际上都是对新的一年丰收的鞭策和期盼,算得上是从皇宫到民间的一次迎春总动员。虽然,现在再也见不到那壮观的场面了,但是,回想在北大荒插队时候,每年二次的春耕动员大会,晒场上,地头边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二排排拖拉机、播种机上披红戴花,多少和那场面有些相似。
清著名诗人钱谦益有诗;“迎春春在风城头,簇仗衣冠进土牛。”说明一直到清前期,这种彩仗鞭牛的风俗,还是盛行的。民俗的东西,就是这样演绎在宫廷内外,蔓延在历史的变迁之中,成为我们的一种想象,一笔财富,一幅遥远过去垂挂在今日的长卷迎春图。
(有删减)
10.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咬春,再写踏春、邀春和讨春,最后写迎春、送春和打春?请简要分析。
1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3.结合全文,探究“迎春图”的丰富意蕴。


10.(1)内容上:交待了立春的丰富内涵。
(2)结构上:引出了后文对立春内涵的分类讲述。
11.(1)由咬春写起,承接上一段末尾收束的内容,行文流畅自然。
(2)由浅入深,由略至详。从生活中易见的、浅近的的习俗,到有历史可考的习俗,最后到历史个旧、文史资料丰富的习俗,层层递进,脉络分明。
12.(1)使用短句(晒场上,……锣鼓喧天),节奏明快,读起来铿锵有力,写出了春耕动员大会的喜庆和热闹。
(2)使用排比(或铺陈),用三个“也好”,以及后面的选择句式。展示出“打春”时人们的各种活动,渲染出当时的壮观场面。
(3)语言既典雅又朴实,亦庄亦谐。既有古诗文的引用,使文章典雅、严肃;又有朴实生动的叙述,如“迎春总动员”的形容诙谐有趣。
13.(1)作者生活记忆中迎春时的各种场景。
(2)呈现了迎春场景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
(3)承载着我们的祖先对春天、对生活的美好祈愿的各种民俗活动。
(4)成为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丰富想象和精神财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