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那壶湄江茶
张劲
那是一片依偎着苦涩的芳醇,缠绵在历史的舌尖,再也不会抹去。
我说的是茶,是浙江大学1940年初至1946年秋,因抗战烽火西迁湄潭办学,师生们茹苦含辛、煎日熬月,留在湄水之滨的一壶佳茗。
我慕名来饮,已是六十年后的清明。茶浪三千,我只能取一盏饮。踏进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众多的历史照片等资料文物叩击我的心扉。我无法想象,那些由上千师生员工组成的流亡之师,携带着2000多箱图书仪器、若干生活用品,是克服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辗转南方六省,才分期分批地来到这黔北山区。我能够想象的是,这支"西征的文军",其开拔处是东部的著名茶城杭州,驻足处是西部的著名茶乡湄潭,前者是"人间天堂"三吴都会,后者是有"小江南"之称的黔北县城,正是一个元气淋漓的"茶"字相邀,才汗湿了五千里路云和月,润泽了七个难忘的湄城春秋。原在唐人陆羽《茶经》中分别注册登记的两处产茶盛地,跨过宋元明清,就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代,被一个特殊群体以一种特殊方式联结了起来。
浙大一迁浙西,二迁赣南,三迁桂北,最后以娄山为胎、借湄水为孕,塑造出一个战时的浙大,正如苏步青词中所言:"簧舍分三处,近蜀似依刘……男儿磊落,何须泪洒古播州。"浙大不屈的生命长铁,弹响的仍是莘莘学子的琅琅弦歌。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这是闻一多式的幽默。把这幽默掰开嚼碎,识得苦字,含义的是战时的浙大师生。除茶叶外,茶乡湄潭没能供给远来的贵客以高楼华屋、玉盘珍馐。浙大教室多是长年被蛛网占据的旧祠破庙,宿舍多为常有老鼠来访的陋室蜗居。师生们吃的是缺油少肉的清茶淡饭,夜里照明全是黑烟缭绕的桐油青。然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物质条件下,浙大仍然教学不辍,实验不荒,科研不废。理化实验缺乏酒精、烧杯,就以木炭、茶杯替代; 需要自来水,就以垫高大水缸连接胶皮管来导引; 没有电源,就以废旧汽车的发动机带动小发电机来获得……可就在这期间,苏步青的微分几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所创立的几何学派与当时美国、意大利学派形成鼎足之势;王淦昌发表于美国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开启了核物理研究的新思路,美国科学家据此实验获得了成功,成为当时轰动国际物理学界的重大成就之一;谈家桢教授不仅发表了多篇生物遗传学方面的论文,还在旧祠堂里带出了两个学有所成的研究生……即便是校务缠身的竺可桢校长,也完成其传世之作《二十八宿起源时代与地点》,对国际天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除理论研究外,农学院在兴建农林茶场、规划设计湄城新八景、推广优良蔬菜水果品种、防治病虫害、改良茶叶土壤和提高制茶工艺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实绩。
1944 年 10 月,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来湄潭浙大进行学术交流,他为偏僻小城有如此高水平的大学而惊叹不已。时髦于喝下午茶的英国人,习惯地把学术交流称之为“茶壶和茶杯精神”,他们雅集于美庐精舍,在红茶加糖的浓香里,切磋着思想的蛋糕,享用着信息的甜点。浙大的知识精英们却在中国一座僻远的小城里坚守,借昏黄的桐油灯光,结构出智慧的彩虹,以渊默的湄江清茶,淬砺着科学的锋锐。难怪李约瑟博士要由衷赞叹这里是“东方剑桥”,尽管城边流淌的不是名满天下的康河柔波,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粼粼湄水。
确实,湄潭给浙大以无限慰藉的茶,温厚、纯朴、热情。茶是浙大师生的挚友、知音和伴侣。无论是炎天消暑、隆冬御寒,还是破闷解乏、醒脑提神,茶与人都相濡以沫,共度时艰。浙大校友们至今还津津乐道于那些往事:当鸦背驮着夕阳,月辉泻满夏夜,当柳丝编织着春雨,落叶摇动着秋声,三五好友常去江边露天茶馆要一壶新茶,边饮边谈,或评点时事,交流学习心得,或斟酌古今,品味中外。人茶相对,一样的风华正茂,意兴飞扬。虽众声喧哗,却能把持住那份沉静,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喝茶,喝自己的茶。正因为如此,浙大才培植出了大批栋梁英才。艰辛中也有乐趣,清苦里总藏着清欢。也许正是那一味清苦,熬浓了茶中诗味。
如今,一个花甲过去了。当年的教授们,不少已走进了墙上相片,健在的校友们忘不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忘不了当年依依惜别时所唱骊歌:“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作为仰慕者,我也曾一次次凭着史料的栏杆远眺。远眺那一盏青灯,那一壶清茶,胸中有清景无限。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面对“好茶”,我属于“会喝”一族么?我握住了这种“清福”么?清夜扪心,我追问着自己。
(选自《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选材精当,既记录了浙大师生克时艰、创佳绩的奋斗史实,又描绘了他们品茗茶、静钻研的生活场景。
B.文章采用类比的手法,通过中英饮茶方式的比较,赞扬西迁后浙大师生的坚守与不屈以及学术成就的卓越。
C.文章结尾精妙,作者由追思历史到追问自我,既有强烈的情感,又有理性的思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D.文章语言优美典雅,意象化与抒情化的叙写方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多处引用增加了文章浓郁的人文气息。
8、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标题“浙大那壶湄江茶”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
7、B
8、①“青灯”和“清茶”既是浙大西迁岁月中的具体实物,也象征环境和生活的艰难与清苦,还象征渐大师生的学术品质和文化精神。②“清景”是作者内心涌起的美好愿景,象征着一种精神向往和文化追求。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浙大人吃苦品质、不屈精神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继承这种文化品格的期许。
9、①“淅大那壶湄江茶”,指抗战西迁湄潭的浙大师生常饮的湄江茶,也指他们在湄江留下的不屈精神、文化品格,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文章由”我”慕名饮茶开始,追溯浙大从东部茶城西迁黔北茶乡的历史,再现了浙大师生与湄江茶相濡以沫、共克时艰的奋战岁月,表现了湄江茶对渐大人的精神慰藉,展现了他们如湄江茶般“清苦藏着清欢”的人生智慧,最后以“我”是否“会喝好茶”的内省照应前文,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