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轨
路明
①她放下手中的小刀和 2B 铅笔,这是今天削的第五支,说,不早了,去考场看看吧。
②上周我参加了江苏省的中考,明天考上海的。那些年,这样"两边考"的知青子女并不在少数。多考一次意味着多一种选择,也多一份压力。这是知青子女的特权,如果考试也算一种权利的话。
③我妈等这一天很久了。
④自打我在小镇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像进入了某个倒计时。从小,我是听着沪语儿歌入睡的。我妈坚持要我讲上海话,她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小镇口音," 你会被当作阿乡的 ",她忧心忡忡地说。她教我的儿歌里,有一首是这么唱的:
⑤乡下人,到上海,上海言话讲不来,讲不来,哪能办,咪西咪西炒咸菜。
⑥我曾以为自己就是个上海小孩。少年的倔强和虚荣告诉我,我和新闻里那些上海学生是一样的,我们是同一把种子,撒向不同的田野。直到一个寒假的下午,我路过思南路上的某所中学,一支学生乐队刚结束排练。我的同龄人身着正装,拎着各式乐器盒,三三两两从我身边走过。我只能从轮廓猜测其中的内容——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黑管、萨克斯……他们高声谈笑着,讨论演出细节,或者某款新出的电子游戏。我被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击中了。我下意识地抱紧双臂,像守卫一种不存在的东西。现在我知道了,我们不一样。
⑦考场不远,从外婆家出来,穿过后弄堂,不一会就到了。考场是一所弄堂中学,三层红砖小楼,逼仄的操场,角落里立着两三棵香樟树,刚下过一阵雨,地皮有些发潮。这里正是我妈的初中。当年,她从这里去上山下乡了。
⑧在我妈看来,上海是一个太阳系。南京路、淮海路、中福会少年宫、平安电影院……她熟悉的老市区,是辐射光热的永恒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是千百条弄堂、密密麻麻的工人新村,是嘈杂的小菜场、飘着生煎香气的国营饮食店。再往外,是棚户区、郊区工厂、工厂外的大片菜地,以及逐渐变调的口音。在这个星系的外缘,某处冰冷蛮荒的所在,是她落脚的小镇。如果可能,她愿意穿着宇航服离开上海。
⑨我妈被抛出星系的那一年,外公外婆忙着"革命工作",是我的太外婆、她的外婆送她去了火车站。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她被一双嶙峋的手握住了。我妈有点气恼,外婆怎么这么落后呢。她挣开手说,外婆,你哭什么呀?
⑩在皖北的无数个夜里,她反复咀嚼这一场景。她依然能感受到恒星微弱的引力,却置身于一个更大的轨道上。一年一次的探亲假,是她的近日点。
⑪后来她嫁给我爸,来到这个毗邻上海的小镇。对于那些回不去的知青们来讲,这里是抵达的终点。我妈认命了,而我是她唯一的寄托。她愿意当一个火箭助推器,在燃料烧光之前,把我送回预定的轨道。
⑫回到母校,我妈有点兴奋,她指给我看,哪里是当年的广播站,哪里是图书室,哪里改动过了,哪里没变。我一脸的不耐烦。门卫拦住了我们,说不能进。我妈赔笑脸,说孩子明天考试,能不能去教学楼看一眼,就一眼。我心里一阵难受,骂了句,转身就走。
⑬我妈追上我,声色俱厉——你刚才说什么?
⑭那是一句上海骂人话,正派人士视之为流氓切口。可以想象我妈当时的愤怒与恐惧——她苦心雕琢的作品坍塌了。她听说过无数知青子女回沪后"堕落"的例子,而现在,还没回上海呢,她的儿子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做一个混混了。
⑮在我的世界里,这实在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口头禅——知青家的男小孩每天用它来问候彼此。
⑯回到外婆家,我妈勒令我道歉,并深刻反省。我看着她那张正气凛然的脸,重复了一遍那两个字。
⑰我妈被激怒了,她的表情混杂了震惊、绝望和困惑。她不明白,一向听话的儿子何以至此。对我而言,这是最后一根稻草,是城破前的反攻。我俯首帖耳,我逆来顺受,可这一切是假的。你不是希望我当个上海小孩吗,那么好的,偏不。
⑱我妈抓起一本书,狠狠撕成两半。我毫不示弱,她撕一本,我撕一本。纸页纷纷洒洒,像一场狂欢。
⑲一地的狼藉。黑夜和沉默同时降临。没人开灯。我听见了低低的啜泣,知道自己获得了胜利。
⑳我感到了悲哀的快意,像完成了一次星箭分离。那一刻,我确信自己将回到这座城市。
(2019年6月22日《文汇笔会》)
7.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8.第⑧段画线句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9.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⑰段画线句“我不愿当上海小孩”的原因。(3分)
10.本文标题颇具匠心,联系全文,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3分)
答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这一天指“我”作为知青子女可以有权参加上海中考(1分),引出下文,写出了十几年来母亲盼望“我”回到上海,成为上海人的殷切心情和全身心的付出。(1分)
评分说明:共2分,写承上启下1分;结合内容写承上和启下1点1分,
8.把“我妈”心中的上海比响成“太阳系”,(1点)老市区是太阳系的中心,其他地方是围绕这个太阳系的星系,辐射光热,由内向外,由上海老市区的经典繁华到远离上海的蛮荒。(1点)这既表达了母亲对上海深深的依念,也隐含着不能回上海的疏远感和遗憾。(1点,写到依恋或疏远、遗憾等都可得1分)(共3分)
9.一次寒假“我”在上海看到一群结束排练的学生,我和他们的着装、接受的教育、生活品质等方面存在差距(1点),这些差距让“我”产生自卑感,我意识到“我”和上海城市的孩子不一样,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1点),心生叛逆心理,不愿沿着母亲给我设定的道路走。(1点)
评分说明:共3分,一点一分。
10.“变轨”成为全文的线索(1点),此标题有文学意味,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点)、此标题寓意深刻:紧扣“母亲”和“我”地人生轨迹,“变轨”指母亲作为知青离开上海(1点),也指“我”不愿成为母亲的心中的 “上海小孩”的叛逆,“我”想要活出“自己”,这才能真正意义上回到这座城市。(1点)
评分说明:共3分,一点一分,写满任3点得3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