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日暮乡关阅读答案-公刘

2021-01-06 15:26超越网

日暮乡关
公刘
日前,忽接老友、诗人刘岚山先生来信,提起了这么一档子事:“……我的故乡(安徽和县)仅存一份的《刘氏宗谱》复印后给了我一份,上载始祖刘福五公,系‘南宋度宗之三年,自江西南昌府梓溪刘’迁来和县三户刘;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一二六七年,迄今已七百二十五年;谱上并标注‘校书堂’,实即以汉代刘向(刘邦四世孙)校书的官职为堂名。”
寥寥数语,真教我惊喜不胜!我立刻作复,告诉刘岚山:“在下正是‘梓溪刘’。七百二十五年前,咱们竟是一家子!”
究其实际,我和这个梓溪刘也关系淡漠;我们这一支刘氏血脉,早在爷爷辈,便已经既离乡又离土了。
余生也晚,爷爷奶奶全不曾亲眼见过。只是听上人平目带出来的三言两语,知道爷爷在先也是个作田佬,而且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地道雇农。从我爷爷那些年月算起,便沦落成了没有故乡的流浪汉,没有土地,没有根,惟一剩下的私有财产是乡音。
三代人,祖父、父亲、我,就在这种飘浮的状态下,家无恒产,居无定所,于南昌市区酸甜苦辣了百余年。父亲像只风筝,好歹还收了回去;自从我把斧头换作笔,风筝便断了线,只能飘到哪儿认哪儿了。
令人欣慰的是,我毕竟还珍藏着有关故乡的美好记忆。我还得“感谢”日本侵略者。要不是上海爆发了“八·一三”事变,要不是第二天白天南昌就遭到了贴着红裔药的飞机空袭,要不是我当时就读的百花洲被炸成了一堆瓦砾,我就只好把“故乡”一词唤作“故城”了。然而,乡就是乡,对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化积淀的东方社会,一个人,假如没有故乡,那简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怪物了。
连续三天的狂轰滥炸,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断墙残垣,血肉横飞;市民们惊恐万分,纷纷出逃。我父亲冒着危险,顶着大太阳四处奔走,最后找到了我的一位堂叔,他答应从乡下老宅中腾出两间房子来,暂供我们家的妇孺眷属借住。
这年是一九三八年,我十一岁。
望着一堆匆忙拾掇好的行李,母亲只是不出声的哭泣。我还不理解舍家抛业和生离死别的人生况味,相反,说来罪过,倒暗自高兴得到这么一个机会,可以回爷爷出世的地方去,看看乡下是什么样子,兴许还能和新交的小朋友一道去逮几只蚂蚱……
果然,走进北坊村,一切都新鲜,连空气都新鲜,再也闻不到中山路上那家雨具作坊臭烘烘的桐油味了,也没有必要在横穿马路时害怕汽车了,何况还有那许多陌生的东西刺激我的好奇心!无论哪棵树上,都有长一声、短一声的知了叫,无论什么水沟,都有闹一阵、歇一阵的蛙鸣,又是蝴蝶,又是蜻蜓,天天都能碰见扑下地来抓小鸡的老鹰。
从我们临时落脚的一砖到顶的大屋子里出来,不远就是两个暗中相通的大池塘。都呈长方形,并经过精心修葺,没有土坡,只有麻石砌成的塘沿和麻石搭成的踏板,踏板上,总有人淘米,洗菜,洗衣裳,洗锄头和箩筐。
这是一片撑满绿伞的荷塘,白的红的荷花,以及大大小小的莲蓬;而不长莲荷的地方,则是菱角藤的天下。小菱角有两种,一种色青,一种色紫,一律有四只角,仿佛永远长不老,永远是脆生生嫩汪汪的。更奇怪的是,这些菱角藤,像煞铺在水上不会下沉的网,尽管它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坠子”。我常常拖上一只腰盆,当作小船,划进池中,利用“归宗”的特殊身份,随意采菱角摘莲蓬吃;说实话,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尝过那么清甜可口的水生果实了。每想起那番滋味,我都不免对大自然油然感恩。并且生出妄念来,希望重演这一幕,只是光阴不再,人生不再,奈何!奈何!
父亲终于把我叫回南昌去,因为他已经请小工将堂屋(大厅)挖成防空洞;警报一响,不必再像没头苍蝇似的四下乱碰了。剩下母亲一人,孤单单地留在乡下,我当然舍不得。但我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子,不便发嗲;留下什么表示一点男子汉的心意呢?临别前的三天,我每日早早晚晚,都扛起一柄长出我一个半头的大竹筢,满世界搂树叶子——秋凉了,到处都是黄里透红的落叶;不过,搂树叶子的人也不少,农家都靠这种有油性的东西填灶生火呢。
下乡的时候是搭的敞蓬卡车,回城去是步行。我的一双未经锻炼的细腿,走呀走的,过了沙埠潭,过了莲塘,过了青云谱。途中吃的是母亲替我准备好的饭,饭下边埋着两块腊肉,盛饭的家什是我们家乡通用的那种带盖的竹筒。六十华里,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唐人崔灏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他登黄鹤楼,北望汴梁(开封)时兴起的归思。如今我倒要借用他前面四个字,虽然既非登高,也无晚霞,全然与自然景观无涉。我不过意识到自己的生理年龄,已经接近人生的黄昏,又慨叹于一辈子浪迹四方,才无端生出这一段乡愁来;倘若真的叫我旧地重游,一旦看到,那像浓缩铀般微量而金贵的一切,俱已化作云烟逝水,还真不如索性“绝情”的好呐。
1992年10月18日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友人来信所提的《刘氏宗谱》的内容,交代自己与梓溪刘的渊源,为下文叙述祖孙三代生存状态和自己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做铺垫
B.文中叙写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连续三天狂轰滥炸的景象,交代了“我”奔走回乡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C.文中“故乡”“故城”加上引号,作者是为了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区别,表现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正在逐渐失去它的生命力与活力。
D.文中叙述自己临别前三天每日早晚满世界搂树叶子,表明自己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的懂事、勤快,对孤单滞留乡下的母亲的牵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筝便断了线,只能飘到哪儿认哪儿了”这个比喻句,作者将自己比作断了线的风筝,写出了自己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
B.文中以孩童的视角与自己走进北坊村时所见所闻,选取知了叫、蛙鸣、蝴蝶、蜻蜓、抓小鸡的老鹰等意象,使这一场景充满童心童趣。
C.“走呀走的,过了沙埠潭,过了莲塘,过了青云谱”这四个短句运用反复、排比手法,叙写自己离乡回城途中状况,流露出对家乡的依恋。
D.文章以乡情为线索,采用顺叙手法结构全篇,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句式整散结合,语言真切诚挚。
8.文章花费颇多笔墨描写荷塘景物与荷塘嬉耍,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赏析本文的结尾段。(6分)


6. C (文中“故乡”与“故城”区别在于:“故乡”是指带有归属感的,与自己血脉、情感、记忆有紧密连接的地方;“故城”只是一个长时间住过的地方,一个地理符号。而且此处也并无表现因城市现代化造成乡村衰败的意思。
7. D(“采用顺叙手法结构全篇”这一分析不准确,文章开头就采用倒叙手法。)
8.答案示例:①写荷塘景物,展现蓬勃生机,表达对乡村自然风物的喜爱之情(2分);②写荷塘嬉耍,展现童年故乡惬意自在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对重回故乡的渴盼之情(2分)。
9.答案示例:表现手法:引用崔灏诗句,呼应标题(1 分),简评之后引出个人感慨,卒章显志(1分),突出自己有别于崔灏归思的深隽情意(1分)。(如有其他合理的手法分析,请酌情给分。) (3分)
情感内涵:①对人生已至暮年的怅惘; (1 分)②对一生漂泊的感伤,无端而生的乡愁; (1分)③怕旧地重游却看到对故乡的珍贵印象全然消逝的恐慌。(1 分)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