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
刘亮程
①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他打呼噜,很费劲地喘气。看他躬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对我说一句话。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巍巍伸出一只青筋暴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又抖抖地勉力去抓住。听他咳嗽,大口喘气——这就是数年之后的我自己。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②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父亲在前面趟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40岁时该做什么,50岁、60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
③可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④我活得比你还老的时候,身心的一部分仍旧是一个孩子。我叫你爹,叫你父亲,你再不答应。我叫你爹的那部分永远地长不大了。
⑤多少年后,我活到你死亡的年龄:37岁。我想,我能过去这一年,就比你都老了。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会活得更老。那时想起年纪轻轻就离去的你,就像怀想一个早夭的儿子。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⑥我的女儿只看见过你的坟墓。我清明带着她上坟,让她跪在你的墓前磕头,叫你爷爷。你这个没福气的人,没有活到她张口叫你爷爷的年龄。如果你能够,在那个几乎活不下去的年月,想到多少年后,会有一个孙女伏在耳边轻声叫你爷爷,亲你胡子拉碴的脸,或许你会为此活下去。但你没有。
⑦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就像你需要一个儿子,当你死后,我还在世间传播你的种子。你把我的童年全带走了,连一点影子都没留下。
⑧我只知道有过一个父亲。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
⑨我有一只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
⑩你去世后我所有的童年之梦全破灭了。剩下的只是生存。
⑪到了40岁,我对年岁突然没有了感觉。路被尘土蒙蔽。我不知道40岁以后的下一年我是多大。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在那里,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晚饭的香味飘在院子。我们记住的饭菜全是那时的味道。我一生都在找寻那个傍晚那顿饭的味道。我已忘了是什么饭,那股香气飘散在空气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等父亲的影子伸进院子,等他带回一身尘土,在院门外拍打。多少年后,他早不在人世,我们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他。我们叫他父亲,声音传不过去;盛好饭,碗递不过去。
⑫你死去后我的一部分也在死去。你离开的那个早晨我也永远地离开了,留在世上的那个我究竟是谁。
⑬我将在黑暗中孤独地走下去,没有你引路。40岁以后的寂寞人生,衰老已经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在年老腰疼时,怎样在深夜独自忍受,又在白天若无其事,一样干活说话。在老得没牙时,喝不喜欢的稀粥,把一块肉含在口中,慢慢地嗍。我身体迟早会老到这一天。到那时,我会怎样面对自己的衰老。父亲,你是我的骨肉亲人,你的每一丝疼痛我都能感知。衰老是一个缓慢到来的过程,也许我会像接受自己长个子、生胡须一样,接受脱发、骨质增生,以及衰老带来的各种病痛。
⑭但是,你忍受过的病痛我一定能坦然忍受。我小时候,有大哥,有母亲和奶奶,引领我长大。也有我单独寂寞的成长。我更需要你教会我怎样衰老和死亡。
⑮父亲,我如今多想听你说一些道理,哪怕是老掉牙的,我会毕恭毕敬倾听,频频点头。你不会给我更新的东西。我需要那些新东西吗?父亲,我渴求的仅仅是你说过千遍的老话。我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坐在你身旁,听你呼吸,看你抽烟的样子,吸一口,深咽下去,再缓缓吐出。我现在都想不起你是否抽烟,我想你时完全记不起你的样子。不知道你长着怎样一双眼睛,蓄着多长的头发和胡须,你的个子多高,坐着和走路是怎样的架式。还有你的声音,我听了八年,都没记住。我在生活中失去你,又在记忆中把你丢掉。
⑯现在,我在你没活过的年龄,给你说出这些。我说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你在听。我也在听,父亲。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解析 结合后文父亲37岁即去世内容可知,此处是想象,是虚写,表明自己对父亲的需要;写到了父亲的呼噜声、神态、举动,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我”对父亲的渴望;如此细腻的描写、真切的想象,充满温馨,更反衬出没有父亲的悲哀和伤痛,突出了父亲早逝和“我”对父亲的悼念。再看结构,此处由想象中的父亲引出下文对自己父亲的叙写。
答案 通过细节描写,想象(虚写)一个平常父亲老年的境况,苍凉中更显拥有父亲的温馨;引出下文有关“先父”的叙议;反衬“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的悲哀,突出了“先父”短暂的生命和“我”由此而来的怀念和痛惜。
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4分)
(1)我有一只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
(2)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
解析 (1)“我”踩在父亲的“脚印”上,结合第⑧段“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可知,我的身上有父亲的痕迹。“隔着厚厚的尘土”表明父子已相隔遥远,点明父亲已经去世。(2)抓住关键词“老年”“童年”,思考“他”和“我的老年”的关系,结合前后句“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作答。
答案 (1)“我”的生活有父亲的痕迹,但父亲已经去世了。
(2)父亲去世后,“我”无法从父亲的老年生活情形里看到自己的未来,而对父亲的追忆却让“我”时刻回想童年时光。
3.本文在写父亲时,叙述人称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好处。(6分)
解析 采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相互转换来叙述。第①⑨⑪段用“他”来描写叙述,拉开父子间的距离,更客观地写自己的感受;其他段落用“你”,父子间直接对话,便于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答案 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相互转换。第三人称有利于更客观地叙事与描写,第二人称有利于向父亲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
4.本文最后两段写到“我”失去了父亲,又说“我”和父亲依然在相互倾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 第⑦段说需要父亲“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第⑭段说“我更需要你教会我怎样衰老和死亡”,第⑮段说“我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坐在你身旁,听你呼吸……”逐层深入,抒发对先父的怀念。抓住“需要”这一个点来阐发。由讲述童年、教会衰老和死亡的具体“需要”,到只要在身边就好。写“我”和父亲相互倾听,突出的是父亲越来越成为“我”精神上的慰藉,“我”需要的只是亲情。谈理解时,扣住“我”的感受,“我”的“需要”,紧紧围绕“互相倾听”来谈。
答案 父亲已经逝去,“我”已经记不得父亲的模样和声音,但我永远能从“先父”那里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慰藉,血浓于水的亲情永留人心。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失去也是必然的,但它们可能会转化为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永留我们心中,永久影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