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大泽乡阅读答案-茅盾

2020-08-31 09:49超越网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的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淋雨还是索索地下着。昨夜起,风又呼呼地吹,鸣呜地像远处的悲笳;那雨声便腾腾地宛然是军鼓催人上战场。
中间还夹着一些异样的声浪:是尖锐的,凄厉的,有曲折抑扬,是几个音符组成的人们说话似的声浪,据说是狐狸的哀嗥。
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只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
军官呢,纵然说不上身经大小百余战,但是他们的祖若父①却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纵横奋战扫荡了韩、赵、魏、楚、燕、齐,给秦王政挣得了统一的天下;他们在娘肚子里就听惯了鼙鼓的声音,在戎马仓皇中长大,他们是将门之后,富农世家,披坚执锐作军人是他们的专有权,他们平时带领的部卒和他们一样是富农的子弟,他们中间有阶级的意识作联络。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是向来没有当兵权利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落在这样生疏的甚至还有些敌意的环境中的他们俩,恰又逢到这样闷损人的秋霖,不知不觉便成为酒糊涂,说是“泥猫”,实在已是耗子们所不怕的“泥猫”。
半夜酒醒,在雨声风鸣中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两位军官恍惚觉得已在万里平沙的漠北的边疆。闻说他们此去的目的地叫做什么渔阳。渔阳?知否是大将军蒙恬统带三十万儿郎到过的地方?三十万雄兵都不曾回来,知否是化作了那边的青磷蔓草哟!
想不得!酒后的愁思,愈抽愈长。官中的命令是八月杪②到达防地,即今已是八月向尽,却仅到这大泽乡;而又是淫淫秋雨阻道。误了期么?有军法!
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见一方素帛,书三个字:陈胜王!
陈胜?两屯长之一,一个长大的汉子,总算是“闾左贫民”中间少有的堂堂仪表。“王”?怎么讲?
突然一切愁思都断了线。两军官脸色变白,在凄暗的灯火下抬起头来,压倒了呜咽的风声,腾腾的雨闹,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狐狸尖厉的哀嗥。
“说是‘大楚兴’罗?”
“又是‘陈胜王’!”
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啊,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光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罢?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吃得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
“整天吃鱼要生病的哪!”
“木柴也没有了。今天烧身子下面垫的稻草,明天烧什么?吃生鱼罢?我们不是水獭。”
“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
“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
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各人的眼睛睁大了。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的是连年的战争和徭役,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唤作什么“闾左贫民”,成年价替强秦的那些享有“自由市民”一切权利义务的富农阶级挣家私了。到渔阳去,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硬教匈奴降而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
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成卒的心胸。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样的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一切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是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有删改)
[注]①祖若父:祖父和父亲。②杪:末尾:末端。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恰当地处理了文学表现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殊环境下某个阶级的具体人性。
B.小说对人物的个性刻画合理、真实而丰满,加之环境描写细腻逼真,使作品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C.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农民起义,而是通过两位军官和九百戍卒在风雨之夜的心理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D.一听见“陈胜王”,两军官就诚惶诚恐,虽然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绝境,但农民戍卒自觉的反抗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慑。
8.小说多次写到狐狸的哀嗥,有什么作用?
9.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7.D项,“农民戍卒自觉的反抗性”错误,应该是自发的反抗性。
8.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故事奠定了悲壮的基调;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闾左贫民”想要起来反抗的心理。
9.最后一段用“风雨”衬托了“九百戍卒”越来越激昂的反抗情绪,表现了“闾左贫民”的反抗意识已经觉醒,预示着起义一触即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