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浣溪沙·常山道中翻译赏析_浣溪沙·常山道中原文_作者辛弃疾

超越网

  《浣溪沙·常山道中》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前言】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该词描写了夏秋之际,江南独具特色的农村景象,突出了没有战乱骚扰的农村生活的美好安恬,表达了词人心头的喜悦和恬淡情怀。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常山:县名,今浙江省常山县。
  ⑶陇:高地。
  ⑷踏水:用双脚踏动水车。
  ⑸禾早:早熟的稻米。
  ⑹尝新:指品尝新稻。
  ⑺沽酒:买酒。
  ⑻纤鳞:小鱼。
  ⑼更无:绝无。
  ⑽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翻译】
  北边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西水边上的早稻,隔着墙打来酒,炖上细鳞鱼。忽然间下了一阵雨,使人感到凉爽,可是一会儿连一点云彩也没有了。卖瓜人已走过竹林旁的村庄。
  【赏析】
  辛弃疾两次罢官居江西上饶郡外的带湖和铅山期思渡旁的瓢泉,有十八年之久。反映农村生活的词,大都写于这两段时间。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本篇即作于嘉泰三年(1203)夏,他以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赴任经常山的路上。常山,县名,在浙江省西部,毗邻江西省。县境内有常山,绝顶有湖,亦曰湖山,为衢、信间往来必经之路。
  词上片为所见农家劳动与生活场景:近看北边高地上农民正在猛踏水车,灌溉农田。一个“频”字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连续不断,暗传出农民的辛勤劳作情景。另一边河溪两岸,农作物成熟较早,农民正品尝着香甜的新收稻米,隔着院墙买来酒,并煮了小鱼。杜甫有“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句;姜夔有“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惜红衣》)句;与这里情趣都不同。既“沽酒”又“煮纤鳞”,洋溢着农家的欢欣,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不为人注意的淳朴的乡风。
  从结构看,上片三句一句一景,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而“北陇”、“西溪”、“隔墙”更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与那许许多多惯写湫隘狭小生活圈子的词,简直是另一个天地。历来人们欣赏稼轩的英气、豪气、霸气,应该说如本词这样具有爽气的作品,在其他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下片换头景象一变:“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七言对起,工稳流利,清新俊爽。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诗人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便无影无踪了!“忽有”、“更见”既见笔势挺峭劲,更觉空灵跳动,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结以“卖瓜人过竹边村”,余音袅袅,比苏轼的“牛衣古柳卖黄瓜”,更富情趣。
  辛弃疾写过“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表示对城市熙熙攘攘生活和官场污浊气氛的厌弃。而总的看来,他笔下的农村生活是和平静穆的,农民是淳厚朴实的,各种人物都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如果抛开宋中叶以后的半壁山河,民不堪命等社会现实,我们会觉得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田园里。倘若责备辛弃疾没有写出像苏轼那样的“而今风物那堪,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或是像南宋陆游“豪吞暗蚀皆逃去,窥户无人草满庐”(《太息》)那样描绘农民疾苦的作品,不如说“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为小道仍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就农村词这个领域说,我们只要看辛弃疾有没有“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那么回答是肯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