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高守村先生传》阅读答案与翻译-袁枚

2019-06-30 22:37超越网

高守村先生传
袁枚
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
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文,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
想先生之经德秉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忤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
夫犯众敌,抗令甲①,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
注:①令甲:法令。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
B. 滇人不文 文:文字
C. 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
D. 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 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
D. 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⑵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
9. 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
【参考答案】
6. B 7. A
8. (1)人们看到他们言行偏激,又都感到惊讶,认为他们是穿着奇特服装行为怪异的人,没有谁敢亲近他们。
(2)追忆当时,先生和我在远方只是一次偶然相遇罢了,哪里料想他身后事由我为他作传保存它。
9. ①清贫廉洁;②勤于政事:③执法公正;④造福百姓。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文”,结合文本内容“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分析,译为写文章。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应是“江南地区”。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惊”译为惊讶,“莫”译为没有人,“近”译为亲近。(2)“邂逅”译为偶然相遇,“料”译为料想,“存”译为保存,反问语气。
点睛:做翻译题学生易犯三个毛病: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要领如下:(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先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立足文本第三节材料内容分析。“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清贫廉洁,勤于政事;“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执法公正;“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造福百姓。

参考译文:
圣人的学术体系阔大且广博,求学的人根据自己的学问向圣人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后世中黄河以北地区以郑氏为宗,江南地区以王氏为宗,还没有听说他们之间有什么限制和阻隔不通的东西。限制天下学问而以宋代儒学为宗是从元明代开始的。于是才华卓越的人背后进行非议,并且言辞过激。人们看到他们言行偏激,又都感到惊讶,认为他们是穿着奇特服装行为怪异的人,没有谁敢亲近他们。
乾隆甲戌年,高守成先生到白下去看望我,当时他七十多岁,形容清瘦让人生畏,言谈举止气概不凡,解读孔孟儒学,专门贬低宋代的儒学。他发表的见解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研究的都明显的是自己的心得。我惊讶的认为他与众不同。阔别六年,陶京山从云南归来,谈论先生担任姚安太守的事情非常详细。又过了十几年太史蒋苕生来访,称赞先生的贤能也是不断(对先生的贤能赞不绝口)。这两个人都不是胡乱赞美人的人,我也相信高先生果真是一位奇男子。
苕生送给我两块石刻,说:“这是先生担任平彝和剑川知州的《德政碑》。滇人不擅长写文章,记述事情不知道体材、格式,又十分的想赞美先生,就像郗鉴见王导,”他很自满,口气很重,可是话说得特别不顺当。你还是选取一点然后写入传记。”其中一块碑上说:先生清廉但不说自己贫困,勤劳但是不说自己劳累。朝廷的军队征讨乌蒙,运六千石粮食,但是老百姓却不知道。审理关于徭役的案件,能和解的就和解,该审判发落的就审判发落,没有审判不当的。另一块碑上写:征收剑川的税粮,减收额外公共税收若干银两。引老君山的水灌溉西庄,让农田每亩增收好多鬴(计量单位,也作釜)。丈鹅雅场(不知什么意思)都被清理出他管辖的区域,外族头领都拜服他说:“从此以后百年不会再有事情了。”哎呀!能从他们嘴里称奇的,是没听说过的事情,用来纪念先生,然而碑上的记载越是非正式的,越能表明老百姓对他的情感越真实。
想来先生保持自己的品德,运用自己的智慧,大概是为了无愧于自己的誓言。先生去世已经很久了,但是他的子弟才能不高,没有把先生的事迹发掘公开。他的学生和过去的同事,有担心违逆世俗,不敢扩大他的学说。我听说后为他们感到悲哀。
我触犯众怒,违抗法令,来追求得到圣人的思想,他的志向可以和万代的志向同日而语,但是他刚刚去世,名声就淹没了,既然这样那么他和那些庸碌无为的普通人了,又有什么不同呢?上天之所以生出这样的人,让他一个人的与众人不一样,又是为什么呢?追忆当时,先生和我在远方只是一次偶然相遇罢了,哪里料想他身后事由我为他作传保存它。而我又怎么能够预料十几年后,还有先生的两位知己活着呢?儒学本是一种低调的学问,原来不是为了求取名声的,但是最终能在天地间得以长存,又怎么能舍弃求取名声呢?嘻!这就是古代的人看重我这样的未死的人的原因。先生名字叫阜,铅(yǎn)山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