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甲】某启:昨日蒙教【乙】俄直集贤院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2021-07-30 21:15超越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高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B.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C.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D.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是商朝明君。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到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
B.忧,这里指丁忧,这是封建传统礼制。古代朝廷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遭遇父母亲的丧事,要辞官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
C.卿,既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可做古时高级官名,也是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的称呼。文中是君王对臣子的称呼。
D.神宗,是赵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等都是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不卑不亢。他回信言辞之间既表达了对司马光的尊重,又有理有据阐述了自己变革是为了兴利除弊。
B.王安石刚毅坚定。他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C.王安石才能很高。他屡次辞官不任,士大夫们唯恐不能与之共事,可见就职前王安石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士大夫肯定。
D.王安石刚愎自用。他陈述儒家经义,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即便驳不倒群臣,也执意坚持自己的想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14.在“变法”问题上司马光、唐介和皇帝对王安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10.C
11.D
12.D
13.(1)虽然想(和你)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 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
(2)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 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
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会招致天下人怨恨诽谤,不利于社会稳定,反对变法;唐介认为任用王安石会导致政策经常变更,不利于国家发展,反对变法;皇帝非常信任王安石,坚决任用他,支持变法。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罢黜”的宾语是“中外老成人”,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
“几尽”补充说明“罢黜中外老成人”的结果,中间不可断开,而且下一句是说王安石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前面“罢黜”,后面“起用”,这是两件各自独立的事情,所以在“几尽”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康熙帝等都是庙号”错误,康熙是年号。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即便驳不倒群臣”错误,由“众不能诎”可知,应是群臣都驳不倒他。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虽然;“强聒”,硬啰嗦;“见察”,考虑我的意见;“上报”,答复,即写了封回信;“自辩”,为自己辩解。
(2)“泥古”,拘泥于古事,即思想古板;“迂阔”,不切实际;“若”,如果;“使”后省略代词“之”;“为政”,做官。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找到在“变法”问题上司马光、唐介和皇帝对王安石所做评价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先看司马光的态度,选文一中提到“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招致天下人的怨谤,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再看唐介的态度,选文二中提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唐介认为王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 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所以也是反对变法。
最后看皇帝的态度。由“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 “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帝深纳之”可知,皇帝信任王安石,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参考译文: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 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 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 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 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 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 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 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 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 的意见)。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 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 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 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 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 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