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甲】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乙】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丙】“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少有大志/积少成多 遂屯淮阴/屯大泽乡
B.命将出师/良师益友 北伐之志/专心致志
C.使自召募/使人问之 将其部曲/将计就计
D.人思自奋/咎由自取 击楫而誓 /樯倾楫摧
1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翻译:半夜时听到鸡鸣声,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
理解:成语“闻鸡起舞”就出自这里。后用来指志士及时奋发。
【乙】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人。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出师北伐是顺应民心、符合民意的。
【丙】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理解:祖逖认为此次北伐凶多吉少,会像大江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13.少有大志,并践行自己报国情怀的人,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概括说明祖逖和《白马篇》中的少年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报国情怀的。(4分)(100字左右)
【链接材料】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①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②沙漠垂③。宿昔秉良弓,楛④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⑤。仰手接飞猱⑥,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⑦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⑧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①[幽并]两州名,今河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是古来出勇侠人物较多的区域。②[扬声]即“扬名”。③垂即“陲”,边远的地区。④[楛]木名,茎可以做箭杆。⑤[月支]射帖(箭靶之类)的名称,又名素支。⑥[猱]动物名,猿类,体矮小,尾作金色,攀缘树木极其轻捷,上下如飞。⑦[剽]轻快。⑧[檄]用于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表示紧急就叫作“羽檄”。
答:
11.【答案】D
【2分】D
【0分】其他
12.【答案】【丙】
【2分】【丙】
【0分】其他
13. 【答案示例】祖逖聚集骁勇壮士,向司马睿进谏失败后,自带私家军队渡过长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国土,招募员炼兵器,继续前进。《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苦练杀敌本领,国家有难,义无反顾奔赴前线,不顾念小家,发誓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4分】概述祖逖表现,2分;概述少年英雄表现,2分。
【3分】有一方面概述不清。
【2分】缺少一方面。
【1分】与提干要求稍有关联。
【0分】两方面都没有。
参考译文
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