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2021-12-29 19:00超越网

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曰:“善。”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暑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教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已意。”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薨。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B.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C.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D.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月,即为“建正”之月,在观象授时的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
B.中书,即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
C.日昃,指太阳偏西,对应地支中的未时,也就是《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
D.百司,指的是王侯、公卿以下的百官。文中的“百司”和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中的“百司”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对大臣们只服从自己意见的做法颇有微词,于是恢复了过去的“五花判事”制度,从此很少有错误。
B.唐太宗认为隋文帝不能算得上是励精图治的君主,他觉得隋文帝喜苛察,多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
C.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选拔天下的贤能人才,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尤其是关于宰相的事要仔细考虑然后上奏给他。
D.唐太宗是一个开明的君主,能与臣子讨论为君、选才等方面的政事,他善于反思,能够发现行政的不足并改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2)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10.D “主意”是君主的心意,是“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是一个判断句,“此”指代前文,是后句的主语,应在“此”前断开。
11.C 日昃,地支中的未时,相当于计时的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至21时。
12.C 唐太宗是说要选拔天下的贤能人才,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经过宰相仔细考虑,宰相认为便利安稳,然后上奏给他,让他知晓。“关由”是“经由”的意思。
13.(1)按照先例,(对)所有军务及国政大事,中书舍人就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都签上自己的名字。
关键词“故事”“执”“署”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今后诏书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够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未便者”“阿从”“不尽”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是明智?怎样做是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明智,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就是昏庸。”唐太宗说:“好。”贞观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开始驾临太极殿听政,对左右近臣说:“中书省、门下省,都是机密重要的部门,对不妥的诏令都应该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近来只看到服从我,听不到和我不一致的声音。如果(中书省和门下省)只是实施文书,那么谁不能做呢?为什么一定要选拔人才呢?”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按照先例,(对)所有军务及国政大事,中书舍人就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都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叫“五花判事”。中书侍郎和中书令仔细审察意见,给事中和黄门侍郎可以反驳和纠正中书省的意见。唐太宗方才重申旧的制度,因此很少有错误。唐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道:“隋文帝作为君主怎么样?”回答说:“隋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亲自处理国政,有时到太阳西斜,延请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兵传递食物就地食用。虽然品性并不仁爱宽厚,也是励精图治的君主。”唐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不贤明清醒而喜欢苛察。不贤明不清醒,那么考察事情就有不清楚不通达之处,喜欢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事情都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广阔,一天要处理各种重要的事务,即使再耗费身心,难道能每一件事都切中要领吗?群臣知道君主的心意之后,只采用君主的决定,接受已定的谋略,即使(君主)有过失,也不敢直言规劝,这就是隋朝到了第二代就灭亡的原因。我就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的人才,安置于百官之位,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经过宰相,(宰相)仔细考虑,认为便利安稳,然后上奏,使我听闻。有功劳就行赏,有过错就处罚,谁敢不竭尽心力来修治(自己的)职务,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诏书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够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唐太宗对魏征说:“为官职选拔人才,不能草率。任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都愿意前来,任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都会争相求进。”魏征回答说:“是这样。(如果)天下没有平定,那么只看他的才干,而不考察他的品行。(如果)时局动乱已经平定,那么不是才干和品行同时具备的人才,不能任用。”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去世。唐太宗不停思念魏征,对左右近臣说:“魏征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镜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