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C.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全活甚众
全:全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B.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C.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D.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作者认为,在乱世,大小官吏贪婪、剥削百姓、阿谀奉承,就算是有好义的游侠士,百姓也会为饥寒和战祸所迫而失去操守沦为盗贼。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②乡里人皆欷欽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参考答案:
(1)D
(2)A
(3)D
(4)①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②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
【解答】
(1)D全,使动用法,使…保全.句子译为:保全使他们活下来的有很多人.
(2)A句子译为: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有关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好义士”是一个偏正短语,不可断开,排除CD.“有司之失”译为“有关官员的过失”中间不停顿,排除B,选A.
(3)D“百姓也会为饥寒和战祸所迫而失去操守沦为盗贼”错,原文“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那么贫穷百姓在饥饿寒冷时就会有所凭依,战争和盗贼出现时有所依仗,就不会失去操守仓促间沦为盗贼.
(4)①“条”,逐条列举;“利弊”偏指弊端;“击节”,打着拍子;“此真读书人”,判断句.译为: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②“欷歔”,叹息.“涕”,眼泪.“恃”,依靠.译为: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街坊若有争论,必定登门去验证是非曲直,徐谦尊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至悉心奉养父亲,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旧友在山野中歌吟长啸,过一种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从不将它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谨慎.最小的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而阻止,而是竭尽力量资助.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张公广施义田来周济全地区的百姓,设置役田给各户丁口,至今百姓还蒙受这些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都减少(消耗)官府给自己的粮食,余下的用来资助乡里人,又鼓励扶助有劳力的家庭,被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中有一年老而无子的人,徐谦尊奉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拜他.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死于非命,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和孤女一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姻亲喜欢侠义之举,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祸,徐谦尊为援救他,倾尽家财.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能,与善者为友作为第一要务.改朝换代(清朝)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贤人义士大多都到邓尉山、太湖畔避居,徐谦尊不停地为他们资助房屋饮食,不再把得失利害放在心上.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以一己之力保障一方百姓安宁.每逢听说有盗贼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年轻力壮之人来防守.盗贼非常痛恨他,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有人说:徐谦尊只不过是个古代侠义之辈而已.魏禧说: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大义而会误国,而徐谦尊因为喜好大义而保护百姓,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社会昌盛之时,居上位者洁身自好励精图治来让百姓得到好处,居下位者尽职尽责来供养上司,上下相安,那么盗贼也就不会起来作乱.社会衰落时,大官们放纵自己的贪婪和武力来统治下属官员,小的官吏就欺负盘剥百姓,用来供养自己的上司,弱小的百姓就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在这种时候,千户人家的乡里,百户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门巨室的大人物,喜爱侠义不看重钱财名利,能缓解一方急难的,那么贫穷百姓在饥饿寒冷时就会有所凭依,战争和盗贼出现时有所依仗,就不会失去操守仓促间沦为盗贼.又或者有的人因为畏惧这个人的威力感念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那个人.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有关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人,大概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吧?唉!这篇传记并不是仅仅为徐谦尊所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