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9-06-27 12:18超越网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3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 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欲信大义于天下
31.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岂可堪为教令            行拂乱其所为
B. 朕之所任,皆以为贤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 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D. 不欲以诈道训俗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3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那个上书的人想出的办法倒是真的可能辨别出谁是佞臣,可见他本人一定不是佞臣。
B. 太宗认为上书者的办法很好,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是因为这种办法弊大于利,会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教化百姓。
C. 魏武帝曹操是一代枭雄,同时也是一个奸狡巨滑的人,太宗一向看不起他,所以不愿意向他学习。
D. 由上段文字可以看出,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也并不都是时时从善如流,善纳谏言,这是由封建帝王的本质决定的。
33. 翻译句子
(1)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参考答案】

30. C    31. D    32. B  
33. (1)我想要大的诚信在天下实行,不想用欺诈的方法去引导风俗(或:损坏社会风气)。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以实情(判断)。

【解析】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含义和用法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A项,第一个“鄙”,鄙视;第二个“鄙”,鄙陋。B项,第一个“去”,铲除;第二个“去”,离开。C项,两个“源”都是源头的意思。D项,第一个“信”,信义;第二个“信”,伸张。故选C。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第一个“为”,做;第二个“为”,作为。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它。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承接。D项,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故选D。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可见他本人一定不是佞臣”错。无中生有。C项,“太宗一向看不起他,所以不愿意向他学习”表述不当,原文是“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的意思是: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D项,“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也并不都是时时从善如流,善纳谏言,这是由封建帝王的本质决定的”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在褒扬太宗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的做法。故选B。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于天下”,状语后置;“于”,在;“道”,方法;“训”,引导。第二句中,“之”,的;“狱”,案件;“虽”,即使。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