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阅读答案与翻译-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2022-01-27 15:34超越网

战国策目录序
【宋】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笃:坚定
B.能勿苟而已矣          苟:随便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暗中
D.而考之无疵           考:考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亦将因其所遇之时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其相率而为之者        赂秦而力亏
C.而俗犹莫之寤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然后以禁,则齐        则与斗卮酒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策》共三十三篇,由西汉刘向编订,它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际,共记载了两百四五十年的历史。流传中有缺失,曾巩将其补全。
B.孔孟认为,在社会变革中必须坚守先王之道;而战国时期的游士们只为谋利而非守道,最终导致丧身亡国,其所作所为可谓无一利而有百害。
C.有人以为《战国策》宣扬异端邪说,应直接销毁;曾巩认为此书虽不合正道,但应该记载下来,让世人明白其主张不可行,这才是正确方法。
D.作者在文中将孔孟与战国游士进行对比,以表明自己对《战国策》的立场态度,破得充分,立得牢靠,既有原则立场又有辩证态度,说服力强。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4分)
(2)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4分)


14.(3 分)C(随便)
15.(3 分)D(A 根据/因为;B 表修饰/表因果;C 代词/取独;D 表承接)
16.(3 分)B(并非无一是处 ,“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17.(3 分)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错 1 处扣 0.5 分)
18.(8 分)(1)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却隐瞒战争的祸患。(“便”1 分,“讳”1 分,“蔽”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战国游士的邪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它,不销毁这本书怎么可以呢?(“害”1 分,“泯”1 分,反问句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有明白这一点。
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
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这样书的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哪里一定毁灭这些书呢?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禁绝,并不比这样好。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到春秋,下到楚国建立,记载245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搁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