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答彭尺木进士书阅读答案与翻译-袁枚

2022-05-25 15:41超越网

答彭尺木进士书
袁枚
来书教以禅学,引文文山①诗语云云。似乎文山不遇楚黄道人,便不能了死生者。仆不以为然。古豪杰视死如归,不胜屈指,倘必待禅悟而后能死节,则佛未入中国时,当无龙逢、比干。居士之意,以为必通禅而后能了生死耳。殊不知从古来不能了生死者,莫如禅。夫有生有死,天之道也。养生送死,人之道也。今舍其人道之可知,而求诸天道之不可知,以为生本无生,死本无死,又以为生有所来,死有所往。此皆由于贪生畏死之一念萦结于胸而不释,夫然后画饼指梅,故反其词以自解,此洪炉跃冶,庄子所谓不祥之金也。其于生死之道了乎否乎?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时圣人若逆知后之人必有借生死以惑世者,故于子路之问,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来书云:生死去来,不可置之度外。尤谬。天下事有不可不置之度内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也。有不可不置之度外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也。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
虽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使佛果能出死入生,仆亦何妨援儒入墨。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如来、释迹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自谓深于彼法者矣。然而知生之所由来,能不生乎?知死之所由去,能不死乎?如仆者自暴自弃,甘心为门外人矣。然而不知生之所由来,便不生乎?不知死之所由去,便速死乎?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
《易》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言乾坤有时而生死也。《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言陵谷有时而来去也。生死去来,天地不能自主,而况于人?居士宁静寡欲,有作圣基,惜于生死之际,未免有己之见存,致为禅氏所诱。有所慕于彼者,无所得于此故也。独不见孟子之论生死乎?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陶潜之论生死乎?曰:“浮沉大化中,不恋亦不惧。”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奚必他适!
昔曹操聘虞翻,翻笑曰:“孟德欲以盗贼馀赃污人耶?”居士招我之意有类孟德,故敢诵仲翔之语以奉谢。
【注解】①文文山:文天祥。彭尺木来信云:“昔文信公在燕狱时遇楚黄道人,受出世法,始得脱然于生死之际。”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生送死,人之道也          养:供养
B.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逆:预先
C.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          稽:跪拜
D.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贰:两样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舍其人道之可知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B.富而可求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C.致为禅氏所诱              然此可为智者道
D.故敢诵仲翔之语以奉谢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彭尺木借文天祥来劝说自己修佛学禅,作者不以为然,并以龙逢、比干为例加以反驳,证明自古以来豪杰们舍生取义并非因为“禅悟”而为。
B.作者反对友人舍弃现实人道、追求虚妄来世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混淆了生死之别,无非是以探究天道为名,掩盖贪生怕死的实质。
C.作者认为修德讲学是不可不放在心上之事,死生富贵是可置之度外之事,而彭尺木恰是将度内之事放在度外求之,这是非分之想。
D.本文针对彭尺木来信,以儒家学说为根据,通过论证,主张注重人道,不盲从天道;全文破立结合,语言明快简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 无 如 二 千 年 来 凡 所 谓 佛 者 率 皆 支 离 诞 幻 如 捕 风 然 视 之 而不 见 听 之 而 不 闻 祷 之 而 不 应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4分)
(2)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奚必他适!(4分)


14.C【解析】C 稽:考查。
15.B【解析】B 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A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C 介词,表被动,为所表被动/介词,表对象,对。D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
16.C【解析】联系材料第三段“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指将生死这可置之度外之事放在度内求之是非分之想,荒诞至极。
17,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评分标准:断对2处给1分,4处给2分,6处给3分。断错2处扣1分,断错 3-4 处扣 2 分,断错 5-6处扣3分)
18.
(1)(对于)生死来去这些事,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何不也听凭他们自生自灭、自去自来罢了呢。(赋分点:“无以”“异”“盍”“听”各1分,共4分)
(2)读书人纵使不能学孟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应当效法陶渊明,何必要到别人那里去呢!(赋分点:“纵”“法”“奚”、宾前句式“他适”各1分,共4分)
附1【背景知识】
木文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这是一封给友人彭尺木的信,也是以儒家学说为根据,上佛学辩论生死问题的一封信。彭尺木,即彭绍升(1740---1796 年),字介初,别号尺木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初治程朱理学,后致力禅学。他给袁枚的信是劝其信佛参禅的,他认为只有佛学才能觉悟生死的道理,而了解生的来处和死的去处是大事,是“不可置之度外”的,袁枚针对他的观点,回信给予驳斥,观点有破有立,明确坚定,行文明快简洁。

附2【译文】
(您)来信拿禅学教导我,其中引用了文天祥的一些诗句等等。(在您看来)似乎文天祥如果没有遇到楚黄道人的话,就不能够领悟生和死了。我却不认为你这种看法是对的。
古代的英雄豪杰视死如归,这样的人扳着手指头也数不完,如果非要等领悟了禅道之后才能为气节而死的话,那么当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的时候,必然不会有龙逢和比干这样的人了,作为一个信佛之人,您的想法是认为一定要先通晓禅学,然后才能领悟生死罢了。(您)竟然不知道自古以来不能领悟生死的(学说),没有什么比得上禅学的。(世上)有生有死,这是自然法则,供养活着的人,送走死去的人,这是人类的法则,如今(您)摒弃了可以预知的人类法则,反而去追求不可预知的自然法则,认为“活着原本就是没有活着,死去原本就是没有死去”,又认为“生自有来处,死自有去处”。这些想法都是因为舍生怕死的这一余头萦绕郁结在您的心中而无法放弃,这样之后就会像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那般(空想一番),您故意说那些相反的话来自我辩解,这就好比大火炉中铁块跳起来想成为宝剑镆铘,这正是庄子所说的不祥之铁啊!对于生死之道,你是真领悟了呢,还是没领悟呢?从前子路问孔夫子关于死亡的事情,孔夫子说:“还没弄明白生,怎么明自死呢?”当时的孔圣人好像预知到后人中肯定会有借生死之事来蛊惑世人的人,因此他对于子路之问(的回答),就好比植物的数英刚冒出来就将它事先折断,
您的来信说,生死去来这等大事,不可将它们放在心外。这种说法更加错误,天下有不能不放在心上的事情,那就是“不修德行,不讲学问”。也有不可不放在心外的事情,那便是“死生自有天命,富贵自有天意”,如果把考虑之外的事来当作考虑之内的事情加以追求,这就是出格的想法,荒谬到了极点,
虽然这样,(但是)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执鞭驾车之人,我也愿意去做,倘使佛真的能超出死亡进入永生,那么我把儒家思想引入墨家又有何妨(意思是:我从信儒改为信佛)。但是,令人无奈的是,这两千年来,所有称作“佛”的,全都是离奇虚妄、荒诞虚幻的东西,就好像捕风捉影一般,看佛却不见佛,听佛却不闻佛,向佛祈祷,佛却没有回应,什么如来佛祖,什么释迦牟尼,跟百天农田里的平常鬼魂一样都是荒诞无稽的,徒有异端之说的虚名,却没有异端之说的实际效用,所以聪明的人才不会这么做。 试想一下,居士您拜佛、考查佛法二十年,自以为对那佛法十分精通。如此,那么您知道了生是从哪来的,您就能做到不生吗?您知道了死后去往何处,您就能不死吗?(所以说)像我这样自甘落后,不求上进的人,就心甘情原地做个佛法的门外汉吧!如此,那么不知道生从何来的人,便不用活着了吗?不知道死往何处去的人,就都要快快去死吗?(对于)生死来去这些事,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何不也听凭他们自生自灭、自去自来罢了呢。
《易经》说:“天地毁灭,那么就无法看见易理。”说的就是天地也有它生死存灭的时刻。《诗经》中写道:“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山陵。”说的就是山陵山谷自有其来去变化的时刻。(所以说)生死来去之事,天地都不能主宰自己,更何况对于人呢?居士您内心清静,少有欲望,有望成为圣人之学(指儒学)的基石,可惜对于生死之时,免不了有自己的顾念,以致被禅学所诱惑。对那佛法有所仰慕,却在这件事上一无所获,您难道没看见孟子论述生死吗?(他)说:“短命与长寿没什么两样,以加强自身的修养静待天寿之命。” (您难道没看见)陶渊明论述生死吗?(他)说:“在宇宙中或沉或浮,不贪恋也不惧怕。”读书人纵使不能学孟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应当效法陶渊明,何必要到别人那里去呢!
从前曹操聘请虞翻(字仲翔),虞翻笑着说:“孟德您想要用盗贼抢来的财物来玷污我吗?”居士您招揽我学佛的意思有点像曹操(的做法),因此我冒昧地用虞翻的话来送给您并谢绝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