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二)
公孙丑①:“敢问夫子恶②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⑤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通“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怜悯,同情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同“邀”,博取
C.今日病矣 病:疲倦,劳累
D.诐辞知其所蔽 蔽:蒙蔽,局限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人之有是四端也 师道之不传也
C.其子趋而往视之 人而不仁
D.以其外之也 故贼人以利其身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2.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符合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5.根据第二则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如何培养“浩然正气”。
答
9.A
10.B
11.C
12.B
13.B
14.(1)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15.(1)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正直,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2)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3)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忍”,残忍、狠心。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以”,……的原因/用来……。
B.“之”,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而”,表修饰关系/表假设,如果,假如。
D. “以”,因为/表目的关系,来。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不助苗长”是“者”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句式相同,都是“……者……者也”,排除D。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句表达苏轼对于亡妻的思念之情。不能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排除A、D。
②句表达屈原坚持自己的追求,纵死多次也不后悔。
③句赞扬的司马迁刚正不阿的品格,正气直冲上天。
④句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⑤句赞美焦裕禄那种奉献精神。
⑥句说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不易。花了十年时间写成这部书,费尽心力,字字看来都是血。不能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排除C。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无须后天培养”错误,孟子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用;忍人之心,怜悯、体恤他人的心;可运之掌上,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可(于)掌上运。
(2)知:懂得,了解;善,善于;养,培养。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如何培养”是从正面设问,而原文则从反面进行论述。答题时,考生先要找出原文中的论述,并把原文表达的反面意思转化为正面论述。
(1)材料二第四段,“以直养”“配义与道”说明浩然之气是需要用正直来蓄养,并要与正义和正道相配。
(2)材料二第四段,“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是说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能得到的。也就是说要坚持,长期去做才行,不能偶然做一次,就期待效果,要持之以恒。
(3)材料二第四段“心勿忘,勿助长也。”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内心不忘,但不要去帮助它生长,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二)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