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孟子荀卿列传》节选)
1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不果所言 果:相信,采纳
B. 是以所如者不合 如:到
C.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 缺:缺额
D. 亡国乱君相属 属:叮嘱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受业子思门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孙子、田忌之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荀卿乃适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而闻者彰
18.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 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B. 送客湓浦口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使快弹数曲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B.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C.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D.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书》:即《孟子》,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孟轲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主要记载孟轲的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B. 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C. 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D. 三代:也叫三朝,依次夏朝、周朝和商朝。
2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孟子很重视“德”。
B. 孟子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但他的仁政主张在那个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C. 荀子,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一生之中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
D. 荀子憎恶诸侯不循王道而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2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答
16. D 17. B 18. C 19. A 20. A 21. A
22. 天下正在致力于“合纵连横”的谋,把擅长攻打讨伐的看做贤能,可是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合他所到的国家(君王)的需要。
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D项加点字解释错误,“亡国乱君相属”意思是: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属:连接。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文言虚词,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A项,“受业”:第一句,动词,学习;第二句,动词,讲授学业。
B项,“之徒”:两句都是代词“这些人”。
C项,“乃”:第一句,副词,于是;第二句,副词,竟然。
D项,“而”:第一句,连词,表顺承;第二句,连词,表转折,可是。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等。C项是定语后置句,“利”“强”是定语。ABD三项都是省句。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句中,“荀卿”嫉(痛恨)的是“浊世之政”,“亡国”与前句连接导致语句不通顺,应与后面的句子相连。排除CD两项。
“大道”即“治国之道”,“不遂”即“不通晓”,“不遂”的宾语是“大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句子大意是: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
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孟子》,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解说错误。《孟子》是儒家经典中“四书”之一。故选A。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A项,“孟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孟子很重视‘德’”分析错误,文中“夫子罕言利”,“夫子”指孔子。故选A。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方,正在;以……为,把……看作;务,致力于;如,到。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