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过秦论》)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节选自《师说》)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谨庠序之教 庠序:学校,周代叫庠,商代叫序。
B.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奇居、安身。
C. 隳名城,杀豪杰 名城:规模大的城市。
D. 今之众人 众人;水平一般的人。普通人。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然而不王者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 ①其出人也远矣 ②其皆出于此乎
C. ①以愚黔首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
D. ①未之有也 ②句读之不知
9.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译文: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和筋骨的强壮,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地下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C.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用优秀的将领和强劲的弓弩把守战略要地,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手持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
D.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答
7. C 8. A 9. A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隳名城”的“名城”应该是著名的城池。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两个“王”都是名词作动词,称王。B项,“其”,第一个指上句中的“圣人”,代词,第二个是表示推测的副词,大概。C项,“愚”,第一个是使动,让……愚味;第二处是形容词,愚笨的。D项,“之”,第一处是代词,这种情况;第二处是提宾标志词,无意。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选择题要仔细对照,找出易错点认真分析,选出正确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 B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译成“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C项,“良将劲弩“应译成“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D项,原文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不能译成现代汉语的“也”。故选A.
翻译
五亩地的宅院,把桑树种上,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鸡、猪、狗等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养育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的农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作季节,数口的人家就可以凭借这而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着丝织衣服,吃肉,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人,不曾有过这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