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记
(清)曾国藩
①国藩读《易》至《临》①,而喟然叹曰:刚浸而长矣。至于八月有凶,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
②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是故体安车驾,则金舆骢衡,不足与乘;目辨五色,则黼黻文章②,不足于服。由是八音繁会,不足于耳;遮羞珍膳,不足于味。穷巷瓮牗之夫,骤膺金紫,物以移其体,习以荡其志。向所谓搤捥而不得者,渐乃厌鄙而不屑御。旁观者以为固然,不足訾议。故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③。”“彼为象箸,必为玉杯。”渐积之势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营,不遂众之所争,独汲汲于所谓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贵富以饱其欲,或声誉以厌其情。其于志盈一也。夫名者,先王所以驱一世于轨物④也。中人以下,蹈道不实,于是爵禄以显驭之,名以阴驱之。使之践其迹,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惧名之既加,则得于内者日浮,将耻之矣。而浅者哗然骜之,不亦悲乎!
③国藩不肖,备员⑤东宫之末,世之所谓清秩。家承余荫,自王父母以下,并康强安顺。孟子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抑又过之。《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守,不协于极⑥,不罹于咎,女则锡之福。”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惧于咎,而或锡之福,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缺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者,实至而归之,所取已贪矣,况以无实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于其间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
【注】①临:《周易》第十九卦,此处借“临”卦来说阴阳二气的交感。②黼黻文章: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③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出自《孔安国传》:“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骄侈以行已,所以速亡。” ④轨物:法度与准则。⑤备员:凑数,自谦之词。⑥不协于极:不符合善。
20.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乎 B.欤 C.哉 D.耳
21.对划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式整散结合,结构对称,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B.从四方面假设,角度全面,内容丰富,说明人性之贪。
C.“是故”“由是”两个关联词的使用,彰显因果逻辑关系,条理清晰。
D.“不足于”间隔反复,突出嗜好和欲望的后果。
22.第②段中作者提及“瓮牖之夫”“好奇之士”等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瓮牖之夫”“好奇之士”等人属于反面事例,前者追求虚名、后者追逐俗利,均为作者否定的对象。
B.为了正面说理提供典型论据,内容充实,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C.作者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正反对比中突出观点。
D.结构上照应上文“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为下文张本铺垫。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从读《周易·临卦》后的感受开篇,从而得出"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的结论。总领下文阐述对人生追求的感悟。
B.第二段作者论述了追名逐利之人好盈而忘阙,结果乐极生悲。而"君子人"则"惧名之既加",而重视由内心体验而得到的收获。
C.作者在第三段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对外在的荣誉、身体的享乐求其阙,而对内心体验的追求虽没有明白表示,但据前文是要求其全的。
D.礼仪追求节制,享乐追求盈满。享乐不能过分,要用礼仪来节制,才有可能约束心性,防止放纵。至于美名博誉,则是上天所赐予的。
24.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答
20.C “可畏也 !”意思是,不禁畏惧呀!这里是明显的感叹语气,“也哉”是文言文表示感叹语气的固定结构。 故选C。
21.A .“句式整散结合”错,划线句应是整句。
22.A .“前者追求虚名、后者追逐俗利”错误,根据文意,虚名和逐利顺序交换 故选A。
23.D .“至于美名博誉,则是上天所赐予的”错误,“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者”,“靳”是惜的意思。因此,根据文意,美名博誉是上天不轻易赐予的。 故选D。
24.本文认为贪欲是人性的缺点,凡是外界带来的荣耀、享乐,内心的嗜好、欲望,都要使它留有余地;不因位崇权重势大名高而自我膨胀,骄纵放肆;只有拥有真正的功业和德行之后,才能与美名博誉相称。这个观点对当下社会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告诫正处于盈满状态的人们,要时时保持警觉意识,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对名利的追求要节制;努力修身律己,完善自身,提升道德修养。
参考译文:
我读《易经》时,每到《临卦》时就然长叹说:阳气开始滋长了,而八月是阳消阴长的季节,所以败亡的日子也就很快来到了,不禁畏惧呀!在天地之气中,阳刚之气到了衰败的时候,就会退而产生阴柔之气;阴柔之气到达顶点的时候,就会进而转化阳刚之气。此消彼长,这是自然规律。
众人生来就有嗜好、欲望,喜欢盈余而忘记亏缺。因而,即使乘坐最豪华舒适的马车,身体也不会感到满足;即使穿戴最华美鲜艳的衣服,眼睛也不会感到满足。同样,音乐再盛大,耳朵也不会满足;食品再鲜美,口舌也不会满足。贫贱之人,突然得享高官厚禄,奢侈之物使他的身体改变,淫靡之习使他的心志放纵,原先羡慕而得不到的,如今逐渐就会厌恶鄙视而不屑要了。旁观者都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不值得非议。因此说:“地位高了,就会骄傲;俸禄多了,就会奢靡。刚开始要用象牙筷子,以后一定要用玉制杯子。”这是逐渐积累的结果。而喜好标新立异的人,别出心裁,巧为经营,不追逐众人都争取的东西,唯独对名感兴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有的人追求富贵来满足物质欲望,有的人追求声来满足心中愿望,而他们同样都希望志愿能够得到满足。名,原是古代圣贤用以规范世人的工具。中等德行的下的人,道德修养还不够高,于是就用爵禄和名一明一暗来驱使他行走正道,他也不明白此中的深意。君子就深知道德修养的真正内涵,因此恐怕得到盛名之后,内心的道德修养还不够而会变得日益虚浮,于是便以盛名为耻。而那些道德修养肤浅的人还争吵着追求这些虚名,不是很可悲么!
我德才浅薄,惭愧地任职在世人称为清贵之官的翰林。家中承蒙祖上余荫,全家老幼都身健心安。这比孟子所说的“父母都在,兄弟无故”之乐还要强一点。《洪范》上说:“平民百姓能够做到有规划、有作为、有操守,不要求臻于完美,也不犯下大错,这样就能得到上天的赐福。”像我这样,没有作为、没有规划,还总是犯下大错,然而却蒙受了上天的赐福,这不是不相称吗?于是命名我的住所为“求阙斋”,凡是外界带来的荣耀、享乐,内心的嗜好、欲望,都使它留有余地。礼仪追求节制,享乐追求盈满。享乐不能过分,要用礼仪来节制,才有可能约束心性,防止放纵。至于美名博,更是上天不轻易赐予的,只有拥有真正的功业和德行之后,美名博才会随之而来。所得已经很贪婪了,更何况那些根本没有实际作为的人却去争抢呢?实际行为不是圣人所为,却拥有圣贤的美名,大概这样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一定有所伪饰。我还是本本分分的守阙吧。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谨记。